時光倒流 20 年,1998 年 9 月,英國作家 J.K. 羅琳(J. K. Rowling)筆下長篇系列「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首部作品「神秘的魔法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在美國各大書店正式發售,為全球讀者開展了漫長而充滿話題性的魔幻之旅。「哈利波特」之名自此無處不在,原著小說早已翻譯成不同語言,而系列電影不但至今仍有新作上映,亦捧紅了一眾電影演員。還有,書中不少詞彙成為了年輕人的流行用語,倫敦 King’s Cross 車站更是書迷朝聖的熱門場景。不過,若細數「哈利波特」對現實世界最大的貢獻,還是要回到它對青年讀物及出版生態的改變。
那年,J.K. 羅琳仍是一個毫無名氣,生活清貧的單身母親,據聞「哈利波特」的故事是她被困於火車時突然想到的,她當然未想過自己的靈機一觸,會成為跨越 20 年的經典暢銷書。同樣地,「神秘的魔法石」英國初版在 1997 年赴印時,首刷印量僅 500 本,市場細小的英國童書出版業,更無法預測數年過後會商機蓬勃。
於英國出版初期,「哈利波特」銷量不錯,亦贏過一些兒童圖書獎項,為英國出版商 Bloomsbury 賺到一筆可觀收入,但這遠遠不是一部奇蹟之作。直到美國童書出版商 Scholastic 願意以 10.5 萬美元購買「哈利波特」的美國版權,全球書商和書評家才注意到它的存在。以「哈利波特」系列往後的驚人銷量及天文數字的周邊授權來說,當日的版權費用根本微不足道,但在競爭激烈,同時能自給自足的美國出版市場,由新人作家執筆的英國青年讀物,普遍不被看好,這已是當年一般海外著作版權定價的 10 倍。
獨具慧眼,洽購「哈利波特」的 Scholastic 編輯 Arthur Levine,當時向主席 Barbara Marcus 大力舉薦,並得到其信任。對於哪些英國文學能夠在美國暢銷,他早有心得,過去成功之作就包括 Brian Jacques 的「紅牆(Redwall)」和 Philip Pullman 的「黑暗元素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
逾 10 萬美元的版權費,昂貴得來也為「哈利波特」的熱賣鋪路,至少提供了兩大優勢。第一,美國國內出版書籍本來已經很多,對海外作品的反應較為冷淡,天價版權費無疑勾起了報紙媒體的興趣。書評家都好奇它是一本怎樣的英國兒童文學,才配得上這樣的版權售價。其次,就是 Scholastic 本身亦因為已付出一大筆版權費用,更傾向為「哈利波特」投放更多資源作市場營銷、宣傳和印刷,期望能賺回合理的收入。當然,「哈利波特」的空前暢銷完全超乎預期。
即使是 Arthur Levine,也從未預計「哈利波特」會在年齡較低的讀者間吹起一股閱讀風氣。
在「哈利波特」出現之前,兒童讀物一般都屬床頭書或短篇故事集,出版商普遍相信,小孩子並沒足夠專注力閱讀長篇小說,甚至根本沒興趣看書。而且,孩子們一般都不是自願買書,是由父母買給他們,他們多不會願意將自己的零用錢花在閱讀之上。再者,過去兒童讀物總被視為老土、陳舊的故事,讓孩子們很快就厭倦,銷售量亦逐年下降。
不過,「哈利波特」的成功,徹底改變了出版業生態。青少年讀物轉而成為書店暢銷榜上的主要類別,至今不變。而且,它的忠實讀者都會自掏腰包,繼續購買同系書籍,「哈利波特」的最後 4 部作品,已屬於過去令孩子望而卻步的 700 頁以上厚書,但結果剛好相反。「哈利波特」熱潮甚至影響了市場上其他作品的書寫策略。在 2006 年至 2016 年,即「哈利波特」小說篇幅明顯加長的時期,出版商發現,有意倣效「哈利波特」的流行小說作者,都開始創作篇幅較長的小說。新書名單上,中篇幅以上的,在這十年增加了 115%,相比於 1996 年至 2006 年間的 37% 升幅,可見出版界已漸漸受到這部魔幻系列作的牽引。
與此同時,「哈利波特」本身的定位,就像它的篇幅長度,情節愈見複雜,也從兒童圖書變成年齡層更廣泛的青年讀物。據 2012 年的研究,有 55% 的青年讀物實際上由成年人購買。這股風氣亦很大程度拜「哈利波特」暢銷所賜。同時受到兒童和成年人喜愛的「哈利波特」,吸引了無數成年人去閱讀那些表面上傾向為兒童而寫的書籍。在 2004 年,即「哈利波特」最火紅的時期,就連「哈利波特」以外的其他青年讀物,銷量都以每年 2% 的增幅節節上升,2004 年至今,青年讀物的整體銷量增長達 52%,跑贏了整體閱讀市場的 33% 增長。
另一方面,由於青年讀物成風,而「哈利波特」的系列電影亦大為賣座,其後製片商紛紛從暢銷書榜上的青年讀物入手,「後繼者們」包括了「暮光之城(Twilight)」和「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系列。在「哈利波特」改編成電影前,將青年讀物搬上銀幕的例子並不多。
在 20 年前誕生的巫師男孩及他的神奇旅程,不但改變了書籍出版的生態,最終更延伸到其他電影、電玩遊戲和音樂創作,建立了一套前所未見的商業模式。
當然,有評者認為「此風不可長」。儘管「哈利波特」刺激了新生代的閱讀風氣,但對作者 J.K. 羅琳的客觀評價,正是她的文筆只屬標準水平,並不驚艷。魔法學園的奇情冒險以外,也讓人害怕青少年的閱讀能力會朝向令人擔憂的方向發展,即讀者們對本身為成年人而寫的文學作品缺乏鑑賞力。
不過,在全球書業萎縮的當下,這可能是過慮的看法。如今「哈利波特」衍生作品仍持續出現,並繼續是登上暢銷榜的保證。各出版社、製片商以至無數小說家們,都以「哈利波特」為目標,想創造足以改變潮流的下一波主角。
但到底如何捕捉那一閃而過的靈光?或者,連 J.K. 羅琳本人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