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自己,活出真我!」是很多人的人生格言,是被流行小說電影說到爛透的一句話,但究竟何謂「真我」?有心理學研究就發現,不論任何年紀,人普遍都認為現在的自己,相較於過去更接近真我,而且自己正走在實現真我的正確方向。但其實「真我」從來沒有外在客觀定義,是否活出真我全憑我們的主觀判斷,因此背後往往存在自我肯定的傾向。
美國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心理學助理教授、兼「自我與存在思想與觀察(Self and Existential Thoughts and Observations,SETO)」實驗室總監 Elizabeth Seto,之前與德州農工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副教授 Rebecca Schlegel 合作研究,究竟隨著年紀漸長,人會否愈來愈自覺活出真實自我?研究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 Self and Identity。
Seto 撰文解釋,年紀與實現真我的關係,可能有兩種模式:第一,隨年月過去,人會不停地認為自己正邁向真我,這是基於人有自我提升(self-enhance)的傾向;第二,在邁向真我的過程中,人到了特定年紀便會放慢腳步,自覺已經實現真我,到達「真實性巔峰(peak authenticity)」,學界稱之為「歷史終結(end of history)」的幻象。
他們的首項研究,把研究範圍局限在一所大學的學生身上,調查他們認為過去的自己(高中畢業)、現在的自己、將來的自己(大學最後一個學期),哪個最接近真實的自我?
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都認為過去的自己最遠離真我,但隨時間推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都會愈來愈接近真我。在這些個案中,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部分只相差不到 5 到 6 個月,但答案上已經發現明顯的差異。
第二項研究中,時間幅度擴展至整個人生。研究人員透過 Amazon Mechanical Turk 招募不同年齡層的人士,要他們構想把過去的人生寫成傳記或小說,順時序把經歷劃分為不同篇章,並且以「實現真我」的程度為各篇章評分;隨後,研究人員再要求他們想像自己的餘生,為這些餘下篇章的「實現真我」程度評分。
結果顯示,人普遍肯定現在的自己,臨近當下的幾個篇章,「實現真我」分數會急速上升,升勢持續到未來幾個章節。Seto 分析指,這反映不同年紀的受訪者,都持續處於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未見在特定年紀放慢腳步。再者,受訪者對未來似乎都抱持正面樂觀的心態,而且相信未來的自我,將會較當前的自我更真實。
雖然參與研究的對象都是來自美國,未必反映所有地方情況,而且「真我」的概念可能只限西方。但文章提醒,過去已經有研究發現,在美國、新加坡、中國、印度等,當地人對「真我」的認知都非常接近,估計這種隨時間推移愈來愈接近「真我」的模式,或者是普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