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領導人剛決定下月第三度會談,希望達成終戰宣言,有言論更指最終希望達至統一,惟分裂已有 70 年,實際上就有如孿生兒分開教養一般,發展也有所不同:南韓愈來愈多地方使用國際用語,而北韓則保留固有用語,並極為注意某些政治敏感詞語。南北韓首腦峰會後,兩地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加,隨之而來,兩韓之間語言障礙也更為明顯。
韓國商人金永泰(音譯)曾在開城工業園區與北韓人合作,面對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表面相同的語言,卻總有令人困惑的時候。他坦言:「在南韓工作和生活時,我從未聽過(北韓人)這些用語。」而當他說出「容器(컨테이너)」這個詞時,或因讀音與英文相似,北韓工人聽了一臉茫然,不知何意。
一些專家認為北韓及南韓的語言雖然都是基於韓文字母,但經過幾十年的分裂,只有約 70% 的單詞可以互相理解。為了應付語言上的混亂,並促進團結,南韓政府正重新啟動針對語言模糊的措施,更會與北韓共同開發韓語詞典。
文化影響語言
北韓保持對其經濟的嚴格控制,亦較少用到英語單詞,正是如此,許多北韓人都不熟悉南韓資本主義制度中常見的一些經濟和商業術語。金英熙(音譯)在 2002 年脫北到南韓後,她說自己必須學習北方不存在的金融用語,「當涉及通用字詞時,我可以說只能理解南韓人 10 個單詞當中的 7 個而已。」
韓國字典編輯金完瑞(音譯)指,當談到術語以及技術詞彙時,兩者之間更存在巨大的差異。「無家可歸、年租金、每月租金:北韓人沒有這樣的說法,因為所有東西都收歸國有,並由國家提供房屋。」
奧運會南北韓的球員組成聯合冰球隊時,這一點最為明顯,韓國冰球協會發言人金政敏(音譯)說:「我們能互通的兩個詞只有『冰鞋』和『冰球』,所以必須在所有訓練開始前進行協調,然後打印出兩者之間不同的術語列表,貼在運動員的儲物櫃上。」
注意字眼
事實上,在 2006 年開始,直至 2015 年政治局勢漸趨緊張為止,兩韓已有所往來,討論的內容包括北韓宮殿的考古活動、南北兩韓藝術團表演、北韓蟲害控制,以及體育賽事數量等。北韓更將其時區改變了半小時,以便與南韓時間重新整合。
南韓統一部表示,需要保留和統一語言,以便為最終的統一做好準備。然而,過去關於北韓的字典討論上,經常會涉及敏感字眼,例如字典的作者必須避免使用「힘」一詞,其有權力、力量之意,在北韓這通常只可應用於北韓領導人身上,而且例子中不可以提及美國。
雙方亦就「동무」這個詞的定義進行了辯論,「동무」籠統來說可解作朋友、同伴,在南韓有童年朋友的意思,但在北韓則指在北方共同經歷共產主義革命的同志。金編輯說:「我們不得不就字詞定義進行談判,最終將其判別為『共同努力實現一個目標的人』。」
其他辯論則比較輕鬆,「살찌다」大概是變胖的意思,在南韓用於說笑:「嘿,你長肉了。」但金編輯指出在北韓則沒那麼輕鬆,「這對北韓人來說是一個非常侮辱性的詞,(對南韓人來說)是個全新的境界 —— 他們只將這個動詞用於農場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