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骨頭上的「震撼新發現」

A+A-

這天,波蘭的顧問教授跟我討論研究的事情。談到我們兩個之後的研究企劃及對其他專業的作用時,她突然跟我講述了一個「震撼的醫學研究」。

她講述,有次她和幾名醫學院同事在講述他們的最新發現。他們興高采烈地說在最新的一批骨頭上,發現了一些保存得非常好的血管!他們正打算把這研究拿去醫學期刊發表。顧問教授與她的同事覺得事有蹺蹊,於是就詢問可否查看一下。醫學院同事非常合作,她們隨即跟隨回到醫學院。看到了骨頭後,她們笑了:「這不是血管!這是死後環境在骨頭上造成的印記。這些所謂的血管其實是植物根部生到骨頭的表層裡去了啦!」

不是說要抬舉自己的相關專業,反而想問為甚麼醫學院的看法可以跟我們的差這麼遠呢?重點在於是否了解屍體周邊的脈絡關係(context)。了解屍體埋葬地點及周邊的脈絡關係尤其重要,因為這些資訊都可以為調查人員提供線索,如:到底哪些是死時創傷?哪些是死後創傷?哪些是天然造成的痕跡?哪些是人為的?懂得分辨這些能夠令重組案情的準確度大大提高!仔細研究這方面領域的稱之為埋葬學(Taphonomy)。

一般我們都只著重於骨骸及屍體的改變,甚至只執著於有機物質於死後的變化,卻有時候忽略了一些周邊環境對於棄置,甚至運送屍體間接對屍體或者骨骸的影響,如動物、地心引力、水源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因此,在法醫人類學及法醫考古學中,埋葬學的運用及分析佔據著重要的一環。除了風化、環境這些因素外,還有來自防腐、火化,甚至其他種類的燃燒造成的變化,以及埋在棺材等等文化因素。

雖然埋葬學的研究部分是以考古的形式研究出來,但就是因為這些研究,令到研究人員可以了解骨頭在環境影響下的變化過程。當然,骨頭暴露於環境在一般的法醫情況下歷時較短,但了解造成的變化可以協助排除這些為死時創傷,甚至奇特的醫學特徵。此外,這些研究更可以協助重組死後環境及事件,分辨因為環境改變的證據,甚至決定死亡時間(即從死後到現在找到屍骸的一刻花了多久)。法醫人類學的埋葬學分析,因此定義會變成要分析所有從人死後到屍體被發現中間的事件。

可惜的是,醫學院同事無論如何都不相信,一味堅持把這「新發現」拿去發表,後果差點一發不可收拾,變成貽笑大方的笑話!

參考資料

Haglund, W.D. and M.H. Sorg. (Eds). 1997. Forensic Taphonomy: The Postmortem Fate of Human Remains. Boston: CRC Press.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