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可能忘記自己的母語嗎?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現今全球化的時代,不少人都會學多於一種的語言。但有否曾經試過,看著一個認識的外語詞彙,卻忽然忘記自己母語該怎麼說?我們真的有可能忘記自己的母語嗎?不少人直覺認為,這與身處的語言環境有關係。但事實上要失去一種語言,並非如此直接了當,離開了母語環境未必是主因

對小朋友而言,這種「母語磨蝕」的情況較容易解釋,因為他們的大腦適應性普遍更強,更能靈活變通。有研究發現離開母語環境的 9 歲小孩,幾乎可以把母語完全忘記,在約 12 歲之前,人們的語言能力相對容易被改變。但對成人而言,除非有某些極端的狀況,否則不可能完全忘記自己的母語。

艾塞克斯大學的語言學學者 Monika Schmid,是「語言磨蝕(language attrition)」這新興學術研究範疇的領軍人物,主要研究人們失去母語的原因。她的研究分析在英國和美國生活的德國猶太難民,發現他們被納粹迫害所造成心理創傷的程度,與母語失落的程度成正比。在納粹政權成形之初便離開德國的成年猶太人,避開了後來的大屠殺,即便離開德國已久,仍能說流利德語;相反在 1938 年「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後才離開的人,傾向對說德語感困難,或者不說。一位受訪的德國猶太人表示:「我感覺德國背叛了我。美國才是我的國家,英語才是我的語言。」因此 Schmid 認為,心理創傷是明顯的主因,即便他們的童年、家園都在德國,但德語成為悲痛回憶的載體,受創傷的難民才會壓抑自己的母語。

孩子更容易把自己的第一語言忘記。 圖片來源:路透社

除卻沉重的心理創傷,對大多數人來說,母語和新語言都是共存的。Schmid 指:「從你學習別的語言那分鐘開始,兩種語言系統便會開始互相競爭。」語言能力較佳的人,不管他們離開母語環境多久,都能夠保存自己的母語。語言流暢度關乎到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不同語言,Schmid 表示,雙語人士與單語人士的差別在於,雙語人士的大腦會多了一種轉換語言的機制,若然這種機制較弱,說話者便容易糾結於找不出相對應的詞彙。

修咸頓大學的語言學學者 Laura Dominguez 則對比兩群移民 —— 在英國的西班牙人和在美國的古巴人。前者住在英國不同地方,主要語言環境是英語;後者則集中住在邁阿密,古巴的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而邁阿密住著大量拉丁美洲人,主要以西班牙語溝通。

受驗的西班牙移民普遍都會說自己忘字,或找不到適當的字去表達,貌似離開母語環境確實令他們放下了母語。但研究所得出的結果與預期非常不同。Dominguez 發現那些在英國的西班牙人完美地保留著基本的西班牙文法;古巴人雖然長期說著母語,卻失去一些古巴當地獨有的語言特質。這是因為邁阿密有不同種類的西班牙語,這些古巴移民的語言變得更接近哥倫比亞或墨西哥的西班牙語。因此她推論,愈是相似的語言或方言,愈能改變我們的母語。

與操其他母語的人交流,有可能令語言轉換能力變差,因為知道彼此的說話對方都會明白,所以更少動力去說單一語言,容易造成語言混雜。語言的轉換固然與忘記一種語言不一樣,Schmid 認為隨時間推移,大腦更難保持著單語的軌道,亦即更難只用母語和別人溝通。

但 Dominguez 認為,這種語言適應性是值得慶祝的,證明人類有創造性:「語言磨蝕並非壞事,而是自然的過程。人們改變文法去適應新的現實,我們既然可以學習語言,也就可以作出改變。」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並沒有「不擅長自己母語」這回事。對很多人來說,母語都是與深層的身份、回憶、自我認知綁在一起,所以人們才會繼續說自己的第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