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可能只有中上價的餐廳,而且通常是西餐廳,才會問「How’s the food?」、「食物怎麼樣,還好嗎?」。
我現在身處澳洲,由咖啡店到高級餐廳,服務都很不錯,通常都會問這句:「食物還好嗎?」這邊的侍應通常問得(好像)很真心,感覺是真的想問意見,當然,真心與否,不用深究,反正大部分都是琅琅上口機械式的必須要做的服務的一部分;而食客呢?也要玩這個遊戲,嘴裡還嚼著生菜批評食物,侍應突然殺你一個措手不及,馬上要換個臉說:「Amazing」。歐美人士,不知道是否經常心存感激,還是比較少外出食飯,通常他們的回答都是:「Amazing」。
亞洲人通常尷尷尬尬,十之八九,都會有一點不好意思,必定說好。服務生聽到想聽到的字句,有交代了,就馬上不會再問下去。有時我會很誇張地倒抽一口氣,稍微反白眼,表現出「棒到不行 High 翻天」的臉,然後說:「Amazing」,老外侍應笑逐顏開,我覺得這一分鐘的戲真是非常搞笑。
然後其實剛才那份牛扒是冷的,意粉不熟的,把柯打搞錯了,還問我食物怎麼樣?一邊想一邊覺得愈來愈不甘心,甚至有少少憤怒,回去馬上就在網上平台發怒或者投訴了,餐廳在 Facebook 見到自己一粒星的評價,還不知道錯在哪裡,那位食客不是明明說一切安好嗎?怎麼轉個頭就在 Facebook 大發文章?為甚麼不當面説呢?
我和食友朋友們,對於給予餐廳意見可說是在所不辭,通常問意見的時候,他們都不吝嗇,有些餐廳非常積極,我記得香港君悅酒店的港灣一號問完意見,服務生(還是經理?)還馬上拿出小簿子,把意見抄下,像他們這種級數的餐廳,菜式應該已經經過無限的試驗和批評,才能夠放在桌上,難得他們還需要一位普通食客的意見。
有些餐廳一聽到是批評,就馬上變得 Defensive,最常見到的反應是:「這是我家餐廳的做法。」天啊,所以好好地說,「Pizza 好像有一點太燶」,並不能夠反映事情的嚴重性,「那塊中了輻射的 Pizza,比我現在的臉還黑,吃了生癌是你負責嗎?」「意大利拿波里的是這樣。」所以你覺得我沒有去過意大利、沒有吃過「正宗的 Pizza」、覺得我分辨不到焦和燶?有時食客的意見,的確是無知兼白痴,但是無論如何,吃的是他,如果他真的有任何意見,也值得聽聽,你就把面具戴好一點,聽完再分析哪些意見有用,暫時不需要給任何反應,而且記著,食客肯給意見,即是有機會「補鑊」,不然小則一次無回頭,大則是引起負評/網上公審,可能只是簡單的問候兩句,或者請他飲杯酒,就能夠安撫了這位食客,要做好的 Hospitality,不要鬥氣。
無論如何,如果有任何嚴重的意見,而服務生又問我食物怎麼樣,我必定當面說清楚,因為在網上公審,實在不是很好的解決問題方法,我作為半個餐飲業界的人,了解到有時候菜式或者服務出現問題,並非那位可憐的東主、大廚或者餐廳經理可以時常控制到的。記得有一次跟兩位朋友去吃壽司,那間新餐廳的確是錯漏百出,食物也不怎麼樣,朋友 A 就在自己的 Facebook 投訴兩句,其實也說得十分厚度;朋友 B 就選擇致電告訴餐廳經理,經理感到抱歉,並解釋當天的員工只是兼職,大廚亦未上軌道,所以邀請我們再次到餐廳吃飯,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意見改善。這兩種做法,哪一種比較積極呢?顯而易見,但是一般食客當然沒有我的朋友那麼熱心,還打電話跟經理循循善誘。
朋友在澳洲市中心的一帽子餐廳吃飯,還未吃完主菜,甜品的雪糕已經上來了,朋友請服務生把甜品退回,真正吃到甜品時,再拿一個新的來,萬萬想不到,服務生竟然把需要退回的雪糕放回冰箱,再拿出來奉客,看著那坨溶掉,又再𣲙起來的雪糕,朋友哭笑不得。要知道澳洲沒有米芝蓮,取而代之是 Good Food Guide 的帽子制度,三帽子為最高。在市中心的一星餐廳,理應服務正常一點吧?朋友已經沒好氣,沒有再把甜品退回,誰知道付款的時候,侍應還提醒他可以給貼士,他直接回他:「服務太差了,我不會付貼士。」
這種直來直往,有今餐無來世的態度,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