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星都愛說,踢世界盃是非一般的經驗。不光能為國爭光,亦因為同聲同氣。從落場的球員到場外的球迷,大家都以一樣的語言來歡呼怒吼,那份一體感絕非踢職業聯賽能夠比擬。但今屆殺入四強的比利時,卻是一支操多種語言的國家隊。即使同為隊友,卻你有你說法文,我有我說荷蘭文。如何讓他們良好溝通合作無間,成為球隊爭標的一大關鍵。
荷蘭語、法語及德語均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比利時人日常用哪一種語言,多視乎他們住近哪一國。大部分比利時人居於北部佛萊明區(Flemish),說的都是荷蘭語。其餘的人多數是說法語,另有少數德語社區。於是乎,比利時從政黨、學校及主流媒體,都以語言劃分清楚。就連講求團結的國家足球隊中,亦一直存在同樣的分歧。
後衛華美倫(Thomas Vermaelen)和中場奇雲迪布尼(Kevin De Bruyne)均說荷蘭語,但同為中場的韋素(Axel Witsel),與夏薩特(Eden Hazard)則來自法語區(夏薩特更在 14 歲起搬到法國居住)。一些操法語的球員,對荷蘭語一竅不通。而球隊的主帥馬天尼斯,來自西班牙的他,更是 3 種官方語言也不會說。結果,比利時選擇以英語,作為國家隊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從集訓溝通到場內合作,甚至失球後的互相指責,全體球員皆以非母語進行。
但比國隊中多數人皆會法語,在國際賽以法語交流,亦較難被對手洞悉策略,中場費蘭尼(Marouane Fellaini)更被形容為「英語最爛的球員」,為何比利時隊仍要選用英語溝通?BBC 的比利時裔記者 Suzanne Vanhooymissen 相信,這是因為英語常被看作「安全的中間地帶」。她解釋:「以英語作為共同語言,就不會被指偏好荷蘭語或法語,避免釀成語言的分歧。」
Quartz 的分析亦指,說佛萊明荷蘭語的比利時人,對於這種語言及其文化的認同感,較對比利時這個國家更高。這種心態是佛萊明分離主義的長期推動力。若是國家隊選用法語或德語,或會重燃民族分裂的危機。相反,英語對比利時來說並非母語,無關於民族認同和語言分歧。這種政治中立性更適合用來團結球隊。
放眼今屆世界盃,瑞士亦是躋身決賽週的多語言國家,法、德、意和羅曼什語同為其法定語言。前國腳 Ramon Vega 透露:「法語、德語和意語的人會各自分檯吃飯。(前教練)鶴臣(Roy Hodgson)對全隊發話時會說法語,向個別球員給予指示時則會說對方的母語。」他又指:「大家都能互相理解,但為確保意思傳遞準確,你要轉說對方的母語。」
不過西班牙 Pompeu Fabra 大學政治學教授 Klaus-jürgen Nagel 認為,瑞士隊的做法並不適用於敏感的比利時人身上。這位民族主義專家解釋:「瑞士所有語區都接受『瑞士』作為多元國家的概念,但比利時並不一樣,當地對國家的敘述存在爭議。在佛萊明區,很多人先把自己視為佛萊明人,而非比利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