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術、無管理,東芝從日本第一淪為敗家子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家電傳感器電視,以及最賺錢的 NAND 快閃記憶體之後,東芝(Toshiba)這次連筆記型電腦部門也出售了,顯示這家曾經創造出數個日本第一的公司,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1985 年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台筆記型電腦,擁有「筆電之父」、「筆電之王」等美名,2011 年出貨規模曾達 1,750 萬台,市佔率達 8.8%,雖然比不上惠普(HP)、聯想(Lenovo)、宏碁(ACER)等,但品牌價值、產品技術等穩站日系龍頭寶座。

頂尖的技術終究敵不過市場的飽和與對手的低價競爭。自 2014 財政年度開始,東芝就逐步退出部分地區的電腦 B2C(Business-to-consumer)行列。從 2015 年度開始,電腦業務整體以 B2B(Business-to-business)領域為核心,僅在日本和北美地區,仍然繼續銷售 B2C 的電腦產品。2017 年更慘,出貨量僅 100 萬台,市佔率萎縮至 0.6%。

為何日本第一落入如此窘迫局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東芝過於重視技術,卻忽略了極為重要的公司治理。

2006 年,以併購重組為手段,帶領東芝 PC 業務轉虧為盈的社長西田厚聰,為了追求技術持續領先,花 54 億美元收購美國核電廠商西屋電子(Westinghouse Electric),令業界為之震驚,因這比當時日本其他核電企業競購西屋的價格高出一倍。

東芝溢價如此高的目的,就在專利技術。據調查,2016 年,東芝專利數在企業界排名十三,比亞馬遜、通用電氣還高。收購西屋後,東芝手握沸水堆和壓水堆兩種成熟技術,幾乎足以主導全球的核電市場。

然而 2011 年 3 月 11 日發生的福島大地震一舉震垮了東芝的核電夢。全球對核電的疑慮大幅提升,東芝在美國拿下的 8 張核電站建設訂單有一半以上喊停,包含中國在內、全球 39 張訂單雖然沒有終止,但進度大幅遞延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2009 年之後,東芝的核電部門僅獲得了印度核電站的幾個訂單;日本「週刊朝日」也說,這筆交易讓東芝在核電項目總損失達 9 千億日元,超過家電部門的虧損。

2015 年東芝財務事件引爆後,時任社長田中久雄會見記者。 圖片來源:路透社

這段期間,接替西田厚聰出任東芝社長的,是核電事業部負責人佐佐木則夫,當年他與西田一同參與了西屋併購案,被稱為「讓東芝的核電業務步入全球化軌道的功臣」。但兩人卻在一連串核電戰略上失誤後反目成仇,互相指控對方讓公司陷入困境。2013 年,由西田培植起來的田中久雄取代佐佐木成為社長。

這段期間,為了維持公司獲利的形象,東芝高層開始在財務報告上動手腳,作假的方式就是挪用原本屬於下一年度的利潤,或者把原本屬於當年的損失計入下一財報周期。

從 2008 至 2013 年,東芝虛報利潤超過 2,200 億日元,直到 2015 年才爆發。諷刺的是,東芝是最早引進美式公司管治體系的日本企業之一。當年日本政府修訂公司法,要求公司必須設立稽查、任命、報酬三個委員會,獨立董事須佔半數,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企業出現造假弊病,但最終卻桶出日本史上最大企業醜聞。

第三方調查委員會稱,東芝的造假案,是來自於「不可違背上意的企業文化」,以及「當期利潤至上主義」。當其中一個社長過於追求技術,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卻無法立即承認並進行改革,反而迫於形象對繼任者施壓強迫改善財報數字,最終就造成了這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