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西南部的湖泊 Krumme Lanke 旁邊,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一絲不掛,所有人都泰然自若:不驚訝、不理會、不會在意身材是否火辣性感,但這種風氣是否能健康地延續下去?
德國在此一方面相對較開放,不論是全國數百家水療中心、公園或湖泊,一些情況下市民都喜歡不穿衣。這是德國特有的 FKK —— Freikörperkultur —— 一個解放身體文化的非正式運動。但因為禁止公開裸體及裸泳,令運動步向衰落,提倡裸體主義的人士擔心 FKK 將會過時。
裸體傳統的衰落?
出生於東柏林的德國左翼黨(Die Linke)主席 Gregor Gysi,就 FKK 衰落一事發表演說,呼籲應設立更多指定裸體區。他指出,根據一位性研究人員的說法,德國統一後,西德人對此行為投以「色情的凝視(pornographic gaze)」,這種凝視破壞了東德流行已久的裸體樂趣。他說:「這很可惜,因為 FKK 屬另一層次。」
由來已久的 FKK
德國第一個 FKK 組織創建於 1898 年。當時,追求健康的想法傳播迅速,特別是在柏林、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Staiger 指,FKK 運動讓人遠離城市束縛,擺脫像緊身胸衣之類限制身體的東西,讓身體可以自在呼吸。
自然主義運動不是對身體進行性化,而是關乎健康,使人們擺脫羞恥、社會不平等以及早期工業化擁擠城市中不健康的生活環境。當時更有不少專門介紹 FKK 文化的雜誌和電影。
戰爭時期,FKK 最初被納粹禁止,但很快就解禁,有人認為納粹能利用了他們對身體癡迷的文化,作政治宣傳工具,例如 Hans Suren 的著作 Mensch und Sonne 和 Leni Riefenstahl 的政治宣傳電影 Olympia。
戰後的 FKK 文化依然存在,雖然同時存在於東德和西德,但它在東德有了新的含義,成為人們擺脫壓抑國家的象徵。Gysi 說:「FKK 文化在德國有著悠久的傳統,部分原因也跟工人運動有關係,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羅的海,FKK 海灘是常態。」Gysi 指,沒有獨立的裸體海灘,每個人,無論他們有否穿著衣服,都沐浴在一起。他補充道:「但這種處理裸體的方式,在國家統一之後就消失了。」
畢竟既有文化觀念不同,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在公眾地方肆無忌憚地坦露自我。「德國之聲」撰文者 Rachel Loxton 認為,自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看見裸體:「我來自蘇格蘭,而且和英國其他地區一樣,對脫衣的態度不一樣。說穿了,如果在公共場所脫衣,你可能會被指斥為變態,因這並不常見。」對於蘇格蘭來說,不願意裸體可歸咎於全年的惡劣天氣,但更關乎深層次的文化:英國人就是不習慣看到裸體。
所以在桑拿或海灘上,德國人「正常」的裸露,確可能令外國人感到尷尬。不過,自小在東德長大,現為紐約克拉克森大學(Clarkson University)人類學副教授的 Annegret Staiger 就說:「在英美文化中,人們往往與身體有著非常不同的關係,像是到德國、保加利亞、法國、奧地利…… 情況很不一樣。」
裸體污名化
不過,Staiger 指出,與 FKK 有關的陰暗面,近年正在浮現。「我們正面對桑拿俱樂部、妓院等問題,他們稱自己為 FKK 桑拿俱樂部,但在 FKK 背後,卻可能隱藏了另一種運作方式。」
據 Staiger 稱,這些俱樂部沒有 FKK 精神,「純粹是一種委婉說法,讓賣淫更易被接受」。「FKK 和裸體主義是為了慶祝身體不受衣服、自然和陽光的影響。但在 FKK 桑拿俱樂部…… 只有性工作者是裸體的,這並非 FKK。」
那麼,裸體主義文化如何能夠回歸其根源,並在德國現代生活中重新佔據一席之地?Gysi 說,未來取決於政策:「他們(政治家)可以輕鬆把海灘和水療中心的某些地區列為 FKK 區域,而不被財團所左右。」他認為,裸體主義代表「自信和偏離社會約束」,應該要支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