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飛車黨是讓美國政府深感頭痛的青少年問題。但在穿街過巷的招搖和滋擾以外,一紙駕駛執照,亦意味著從童年過渡到獨立自主的成年人。比起學懂喝酒或得到投票權,擁有汽車和駕照,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更有著長大成人的象徵意義。與此同時,他們開著自行改裝左拼右砌的廉價汽車,獲得了結交朋友、約會異性的自由,還有伴隨街頭賽車而來的樂趣和挫敗,這一切都打開了少年輕狂的新世界,也是 70 年代美國獨有的文化。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孩子,或都沒有經歷過美國青少年因汽車而帶來的早熟和熱情。半成年的 16 歲孩子,擁有大把時間,但缺乏經濟能力,在其他國家,他們只能坐巴士、踩單車,但在美國,卻可以輕易從二手市場獲得一台廉價汽車,繼而改裝出自己的風格,也是美國青少年用來逃避父母掌控的工具。
不過,時至今日,一切情況都變得不同。儘管仍有熱衷於街頭飛車的年輕人,但美國青少年的整體潮流已變了樣。根據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資料,在 2014 年,16 歲就持有駕駛執照的比例為 25%,比 1983 年的 46% 大幅下降。如今,汽車生產商和推銷商日漸難打入年輕人市場,上一代熱愛飛車或研究古董跑車的美國人,或無法理解新一代何以對瘋魔他們少年時的汽車提不起興趣。最近出版專書 Machines of Youth:America’s Car Obsession 的歷史學教授 Gary Cross 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三個層面:技術、法律和文化。
首先,在技術層面,由於製造汽車的技術不斷進步,過去幾十年汽車的性能變得更好,亦更為耐用。換個角度,就是汽車的折舊率變慢,二手車成本亦更高昂。以年輕人的經濟條件,他們再不像 70 年代那麼容易擁有自己的汽車。
上一輩美國人曾流行購置一台即將報廢的爛車,再自行收集垃圾零件改裝,這種低成本做法如今日也行不通了。在數碼時代,汽車的電子部件愈來愈多,導致維修汽車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和設備,不再是無師自學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汽車成本上升,意味著窮家小子更不可能擁有汽車,亦早早打消了這個念頭。約 6 年前,在 16 至 18 歲擁有駕駛執照的青少年中,家庭每年收入少於 2 萬美元的人,只有 4 分之 1 ;相比之下,4 分之 3 的人家庭每年收入都維持在 10 萬美元以上。
另外,基於各種理由,美國的駕駛執照比上個世紀更難得到。過去,只要年滿 16 歲就可以申領駕駛執照,擁有開車的權利,但由 70 年代起,心理學家、政府官員和法律學者一直倡議將駕駛執照法定年齡推延到 17 至 18 歲,又對新領駕照的青少年駕駛者設下重重規限。他們的看法是,昔日讓青少年提早幾年可以合法開車,只是出於美國農村社會時期的實際需要,讓孩子可以協助駕駛家庭農場的車輛,幫補收入。到脫離農村社會,情況大有不同,年輕人過早擁有汽車,反被認為是在街頭遊蕩、飛車結黨,催生不少社會問題。此外,相關專家又羅列大量數據指,16 至 17 歲的駕駛者,尤其是男生,往往缺乏成熟駕駛汽車的能力,以致交通事故率比 18 至 19 歲的青少年為高。
自 90 年代開始,美國大部分州份都採用分級制駕駛執照(Graduated driver licensing,GDL),即是有條件地頒發駕駛執照,再按部就班放寬道路許可權。譬如說,16 歲的駕駛者不准在夜間行駛,若然違規會有特殊處罰,並加長駕駛訓練課程,到 18 歲才正式解除所有限制。擁有駕駛執照之後,反而成為被額外規管的對象,完全失去了有駕駛執照就等同長大成人的身份認同,考取駕照也逐漸不再成為一種青少年嚮往的行為。
最後,在文化層面,飛車風氣明顯在青少年群體中失去了主導地位,原因之一,是擁有汽車所帶來的活動自由和個人空間,現在他們更輕易就能獲得了 —— 智能手機就是最好例子。過去的青少年需要依賴汽車,讓他們在物理上擺脫家庭限制,離開雙親的監控。然而,現在的青少年早就可以利用手機,獲得虛擬的解放和私隱權,更加不需要飛車尋找反叛期的避難所。
但 Gary Cross 形容,當下青少年唯一失去了的,是那個發生在神奇的 16 歲,一個世界突然大開的短暫過渡期。今日的孩子或許在年紀更小的時候就擁有智能手機了,並且理所當然地擁有自己的私隱,個人自主不再是成長的證明。他們不會明白上一輩飛車黨的激情,畢竟他們從未經歷或期待過一種成人禮般的儀式,當年齡和成長的界線變得模糊,他們可能早已長大,又或者一直都無法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