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先發展電子支付技術的其中一個國家,中國靠著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支付寶與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在這場無現金科技戰中領先全球。從電子商貿出發,延伸到實體零售店面,將支付功能嵌入電子商貿、金融科技和社交網絡構成的廣大生態系統,更引入人臉辨識功能,只要刷個臉就能結賬,連手機都不用掏出來。
這項早在 2015 年就推出、馬雲親自演示的技術,一直到去年才正式應用在現實生活,第一個試點在中國杭州,肯德基旗下餐廳「K Pro」。消費者在自助點餐機前的觸控大熒幕選擇餐點後,付款時可以選擇用支付寶臉部辨識。消費者經臉部辨識做身份確認後,接著在熒幕上輸入支付寶綁定的手機號碼,香噴噴的餐點就送到面前。
這個靠臉吃飯的科技,被列入 2017 年「MIT 科技評論」的突破性科技榜單,為中國的電子支付發展再往前跨了一大步。「瑞銀投資研究」預期,至 2020 年中國協力廠商支付的交易金額料將達到約 300 兆元人民幣,為 2016 年金額的 3 倍;移動支付的比例預計將從 2016 年的約 50% 增長到 70% 以上。
中國之所以能在無現金時代上領先全球,除了龐大的規模優勢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拜「技術落後」所賜。當歐美各國信用卡發展相當成熟之際,中國連銀行體系都還不甚健全;而原本歐美各國是以近距離無線通訊(NFC)技術作為電子支付的基礎,卻因為該技術標準存在分歧,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則趁機開發了不依賴軟體的二維條碼(QR Code)支付,以及無縫電子商貿和流動支付,消除了原有支付方式中的許多障礙。
從電子商貿到實體零售,中國的電子支付更進一步拓展到金融商品,例如貸款、財富管理等,最成熟的案例是阿里巴巴在 2013 年推出的「餘額寶」。該服務短短 5 年內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投資資產金額超過 2,300 億美元,約佔中國整個貨幣市場基金行業的 4 分之 1。用戶可以將閒置資金投資於該基金並賺取利息,而且可以在需要用錢時隨時提取現金。這項服務甚至因為太過熱門,不得不限制投資上限。
在這個演進過程中,「數據」將成為中國未來電子支付的重要商品,這些科技巨擘透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錢包等平台,將收集到的大量數據再加值,持續提升金融科技服務並提高相關企業收入。在國內取得成功後,將持續向海外拓展業務。
例如,微信用戶目前已經可以在亞洲多個國家使用支付功能;支付寶也在全球建立了一系列合作夥伴關係,在歐洲、美國及亞洲以外的其它地區提供服務。雖然在目前階段,兩者的主要客群還是境外旅遊的中國用戶,但瑞銀認為,「整合」將會是未來趨勢。
在歐洲,單一歐洲支付區(SEPA)使得該地區能夠實施基本的基礎設施,並推動先進的開放式銀行服務和 API 舉措,而亞洲因為多元種族與文化問題,目前還做不到。但是,東南亞已出現苗頭,新加坡與泰國之間正在發展即時跨境支付,瑞銀預期這個趨勢將持續,而中國將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