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三件事,手機、錢包、鑰匙,少了一樣都寸步難行,但對亞洲國家的人來說,其實只要有手機就能搞定大小事。
瑞銀在最新發佈的一期「亞洲前瞻」報告中,探討了「無現金社會」的趨勢。該報告指出,隨著千禧世代的崛起,愈來愈多亞洲人用手機取代錢包。這使得亞洲許多國家得以跳過傳統銀行服務,從現金直接進入到電子支付時代,許多人因此而首次享受到金融服務。新興亞洲地區很可能繼續在無現金支付成長上保持領先。到 2020 年,亞洲在全球無現金交易的佔比將達到 30% 左右。
所謂的無現金社會,指的是超越現金, 以數碼形式進行貨幣儲存和交換的社會。無現金交易包含各種電子形式的貨幣交換,不僅包括移動支付等技術,還包括信用卡、EPS(易辦事)等,而現金交易則透過實體的硬幣和紙幣完成。
自工業革命以來,最新的科技趨勢幾乎都由歐美所驅動,但在互聯網時代,原本相對落後的亞洲國家後發先至,在金融創新這一塊取得領先,其中的關鍵,就是智能手機的普及。
由於購買力比不上歐美等已開發市場,亞洲許多人的第一款個人電子設備不是個人電腦,而是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尤其,隨著 3G/4G 服務更加普及、購買力上升且流動裝置門檻下降,亞洲智能手機普及率已快速趕上世界其它地區。2016 年亞太區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 66%,而全球平均水準為 65%。
瑞銀指出,隨著廉價手機的普及,亞洲已興起「手機優先」的潮流,並產生了一群「數碼雜食者」,將手機視為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同時帶動了以行動應用程式(apps)為核心的金融革命。
幾個明顯的例子:印度政府在過去兩年廢除了 500 盧比和 1,000 盧比紙幣,把人民導往更集中的電子支付工具,方便金融監管;韓國中央銀行一直推廣無現金社會理念,並計劃到 2020 年後將不再鑄造硬幣;泰國政府啟動「國家電子支付總計劃」,同樣也是希望逐步淘汰現金交易。
就連澳洲也急起直追。澳洲在採納無現金支付方面絲毫不落後,但具體實施方式與中國完全不同,不少交易已經採取「tap and go」卡支付,消費體驗甚至比現金還順暢快速。
無現金社會的始祖當以中國為最,其次是人口規模廣大的印度,但令人驚訝的是東南亞的發展。
亞洲金融研究與諮詢公司 Kapronasia 董事 Zennon Kapron 指出,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非現金交易都在快速成長。最初,流動商貿驅動成長,消費者逐漸習慣透過手機購物;隨後,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加快了增長的步伐。目前,手機支付是亞太地區的大趨勢。澳洲和泰國於 2017 年進入手機支付時代,而香港、馬來西亞和印尼相對落後,仍處在淘汰老舊科技、提升基礎設施的規劃階段。
瑞銀認為,由亞洲帶動的無現金社會將對世界各國帶來極大影響與衝擊,從個人到企業到國家都需做好準備因應新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