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痛經驗:剛果對抗伊波拉病毒

A+A-
醫護人員到疑似感染病人入住的醫院進行清理。 圖片來源:路透社

伊波拉病毒一再出現,剛果已有多宗死亡個案,情況嚴峻,若其成為流行病,全世界都難以獨善其身。不過,惠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的疫苗主任 Charlie Weller 在英國廣播公司網站上撰文指:雖無法準確預測下一次疫情將在何時何地發生,猶幸現時已掌握更多關於預防病毒爆發的線索。

最近,剛果民主共和國西北部比科羅鎮(Bikoro)的伊波拉疫情,令人聯想起在 2014 年至 2016 年期間造成 1.1 萬人死亡和 2.8 萬人感染的疫情。自 4 月 4 日以來,剛果已超過 40 宗疑似病例、兩宗確診個案,究竟為何伊波拉病毒會不斷回來?要如何防止西非的悲劇重演?

死灰復燃

伊波拉可以經由感染者少量體液而迅速傳播,有時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今次出現的地點比科羅市(Bikoro),鄰近其他城鎮,與主要河流相連,且靠近國家邊界,往來、交易、旅行活動頻繁,加速傳播。2014 年的西非疫情始於畿內亞一個小型邊境村莊,並在該國、鄰國塞拉利昂及利比利亞迅速蔓延,到達城市中心時已失控。

伊波拉病毒爆發可追溯到 1976 年,當時剛果附近的南蘇丹有 151 人死亡,剛果北部伊波拉河附近的亞布庫地區有 280 人死亡。今次已是剛果第 9 次爆發疫情。連同剛果、烏干達、蘇丹和加蓬等地在內,西非和中非共爆發 24 次疫情,每次死亡人數由 1 人至 280 人不等。果蝠被指是該病的主要宿主,但病毒也會通過其他受感染動物的血液、器官或其他體液接觸而帶到人群中,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羚羊和箭豬。只要接觸到牠們,伊波拉病毒總有機會回來。

尋找「原發病例」

不過,Weller 認為迅速協調,可以確保疾病早日受控,防止疫情成為流行病。例如 1 年前剛果爆發的疫情能得到控制,一來因為爆發地是一個非常偏遠的地區,距離邊界較遠;二來當局能即時作出反應,將影響收窄至 4 名死者及 4 位患者。

來自剛果、世界衛生組織和援助機構的醫生和科學家,已在最新爆發地區組成應變小組。他們培養病毒株,追蹤傳播的可能性,希望盡快找出原發病例(patient zero),再找到他們所接觸過的人,並將這些人帶到當地醫療機構接受隔離照顧。

嚴謹的醫療程序極為重要,面罩、長袍和手套能阻擋飛濺的體液或其他感染來源,應急小組也會確保當地居民能都得到最全面的疫情消息。

疫苗儲備

現時患者的血液樣本,已送往位於金沙薩的國家實驗室進行檢測。事實上,伊波拉病毒當中有 5 種已確認的毒株,迄今為止最致命的是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最近爆發的疫情亦涉及此毒株,幸好有對應疫苗可以應急。

經過 2016 年 12 月的大規模試驗,由惠康信託基金、英國和挪威政府資助研發的疫苗,雖然尚未完全得到認可,但已獲證明可以安全使用,能為人類提供較強的保護。現有近 30 萬劑疫苗庫存,能在 3 至 4 天內送到該區。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建議,如果在藥物獲准許可之前,伊波拉病毒爆發,應將疫苗提供給所有疑似患者、接觸者和處於危險中的醫護人員。

面對疫情,各國不應自掃門前雪,全球的支持以及及早協調,對確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非常重要。而對於當地組織來說,這場爆發是個挑戰,也是一個證明他們已從西非疫情中吸取教訓的機會。人類固然不能期望伊波拉病毒會消失,但仍能寄望其可以停止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