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引用中國北方「榮譽專業顧問」的論述,指粵語不是香港或廣東人的母語,引起巨大紛爭。
粵語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之一。特區政府和中國若想加強香港下一代對中國的認同,其實只須普及粵語教育、加強粵語的研究即可。
閹割和消滅粵語適得其反。因為粵語和潮汕閩南話一樣,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粵語中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化石,而所謂的普通話,歷史不超過四百年,是滿州和蒙古人與南京一帶語言(因為明太宗之後,明朝首都由南京北遷北京,帶去了一批南京和江南的文人高官)明清兩代之雜交物。
粵語中的化石,如達爾文去南太平洋俯拾的新奇物種多不勝數。例如粵語說「十蚊」,也就是十元。北方語系和江浙人都說「塊」。十元說成「十塊錢」,客家人叫「十吊錢」,而廣州話卻叫「十蚊」。
許多人以為「十蚊」也就是「十文錢」之意。因為書面文有「不值一文」、「分文不取」。
但「十蚊」並非「十文」。這個「蚊」字源自先秦,叫做「緡」,本見「說文」:「緡,釣魚繳(通『𦅾』)也」,而「繳」從絲字旁,指許多根蠶絲扭結起來的一種絲繩。
這種絲繩用來做甚麼?因為秦漢之間出現外圓內方的銅錢為貨幣,民間為了攜帶方便,即用「緡」這種絲繩來串起銅錢。到了漢武帝,中文出「緡錢」這個名詞,成為貨幣的量詞。
所謂「一緡錢」,也就是秦漢之間慣見的「一吊錢」、「一串錢」。這個字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的「民」,形成了忌諱,這個上民下曰的字邊改成「昏」。從此「一緡」即作「一緍錢」,而這個「緍」也如前字一樣唸作「蚊」。
粵語裡的「十蚊」、「一百蚊」,就是保守秦漢唐中國民間衡量金錢的概念。廣東話與錢,有如此淵源深厚的經濟史脈絡,而「十緡」遠遠比「十塊錢」更雅。
所以,香港人將北京中央政府稱為「阿爺」,而不是知道滿蒙雜交成的所謂「普通話」,才是粵語的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