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半個世紀前,在美國康湼狄格州成立的連鎖快餐店 Subway,憑獨創的「潛艇」三文治,打著健康快餐的經營策略,與麥當勞漢堡包薯條式飲食文化分庭抗禮,在不少大城市贏得健康一族的歡迎,幾十年間迅速擴張。在美式快餐文化的發源地,Subway 的美國分店版圖幾乎是麥當勞與星巴克的總和,然而,就在 Subway 於全球拓展過千分店的同時,公司卻在去年關閉了美國 800 間連鎖店,而近日亦再宣佈,今年將會繼續縮減 500 間門市。儘管相對全美 26,000 間分店並不是十分驚人的數字,卻曝露了 Subway 正陷於外強內乾的經營瓶頸。
Subway 在過去 20 年都以「食得新鮮(Eat Fresh)」為主打,但這個市場定位時至今日經已不再新鮮。面對新一波健康飲食風潮和不斷改變的消費者口味,這家連鎖快餐店的吸引力似乎正迅速褪色。
「華爾街日報」引述分析師的看法,歸納出 Subway 經營滑坡的各種因素。最為明顯的是,Subway 的品牌形象過時,經營策略亦由最初的食材新鮮、價格相宜,變成既不夠健康、又不夠便宜,兩不討好,處於相當尷尬的局面。
首先,對現今的健康主義者來說,他們的健康意識愈來愈高,食得更加講究,例如會特意選擇本地食材和無激素肉類,而這些食物一般都來自像 Sweetgreen 這類更為年輕和旗幟鮮明的初創健康食品公司。
再者,在今日的連鎖快餐市場,Subway 不再一家獨大,例如其他同類競爭對手,他們能提供較多選擇的自訂菜單,亦成功搶走了 Subway 的部分客源。 加上其他輕食餐聽、小食車以至雜貨店,近年都意圖踩過界,提供以健康食材製作的套餐,並且價錢實惠,令 Subway 再流失不少崇尚健康的食客。據市場研究公司 Technomic 的調查數字,Subway 的市場佔比已由 2013 年的 6.4%,逐年下降至去年的 4.7%。
若然以分店數量來看,Subway 仍然是美國同業翹楚,並正積極開拓全球市場。不過,全球 44,000 間 Subway 分店都是獨立特許經營,而 Subway 母公司跟成千上萬的特許經營商關係長期惡劣,快速擴張事實上都是數字假象。最主要的矛盾,是特許經營商抱怨 Subway 多年來的促銷手法既狡滑又愚蠢,變相令他們無利可圖,令持續萎靡不振的經營利潤更為不堪。
特許經營者斥亂打價格戰
事實上,全球的大型快餐連鎖店都正進行減價促銷,而且幅度更大。Subway 的宿敵麥當勞,如今在美國也再次推出 1 美元至 3 美元的超值套餐,以更低廉的定價,嚴重打擊 Subway 的「潛艇」銷量。Subway 的推銷策略並無實際效果,反而進一步損害了跟特許經營者的關係。
而消費者普遍不知道的黑暗真相是,Subway 之所以一直可以跟其他廉價快餐店競爭,主要是透過壓榨食材供應商和其他勢力較小的競爭對手。而在經營業務上,他們就逼使所有經營者一直維持利潤微薄的低價策略。Keith Miller 感慨表示:「這種促銷手法,十幾年前可能還行得通,現在的話我覺得不行。」誠然,Subway 的銷售額起碼連跌 3 年,而自 2012 年起,其顧客量也銳減超過 4 分之 1。
品牌老化 跟不上飲食潮流
除卻同行競爭以及跟特許經營者的惡劣關係,另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是美國快餐愛好者的口味也有所轉變。紐約諮詢公司 Retail Doctor 的行政總裁 Bob Phibbs 指出,美國人如今的飲食習慣,跟過去已有不同,很多人都開始抗拒或不那麼熱衷於傳統三文治中的餡料 —— 過多的加工肉。而且,Subway 還要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Bob Phibbs 形容:「在這個大城市中,就算你想找個地方吃一餐健康的蔬菜沙律,你已經不會說『不如去 Subway 跟櫃檯那個打瞌睡的看更點餐』。」
Subway 不但經營策略過時,在不少美國人眼中甚至心生厭倦。「當你走入 Subway,所有東西都跟 25 年前一模一樣。」如特許經營顧問 Joel Libava 所指:「它已經是一間沉悶的快餐店,這個品牌需要徹底改造。」
Subway 的管理層也深知問題所在,其業務拓展總監 Don Fertman 強調,公司正積極重振旗鼓。為解決品牌老化的問題,本年初 Subway 斥資 2,500 萬美元大打廣告,進行形象翻新工程,期望可以吸引更多年輕顧客。不過,業內人士普遍都不看好,因為 Subway 如今正在印度、中國、德國和墨西哥等國家迅速增設分店,重心已經轉移到國際版圖,在美國境外的勢力擴張或者會相當成功,然而,仍為一家美式快餐品牌,Subway 在本國的經營之路將會困難重重。
Bob Phibbs 明確指出:「我看不見 Subway 有何出路。因為這已經不是大家(美國人)想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