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女進行直升機式管教監控似已成常態,但若反客為主,父母被子女直升機式監控,狀況又是如何?與直升機父母一樣,直升機子女對父母的所謂「適度關心」,與過度擔心其實只有一線之差,子女事事插手,年老父母又豈會不感困擾?「華爾街日報」為此訪問了幾位父母和子女,發現一些心理學專家親身面對問題時,也是「能醫不自醫」。
「不知不覺就當成孩子照顧了」
Cathy Walbert 是個典型例子,她已超過 75 歲,有 5 名成年子女。去年在一次家庭聚會上抱起一個嬰兒,她的女兒馬上衝到她身邊,擔心她一不小心會摔傷嬰兒;另一個女兒徘徊在她身邊,提醒她與人交談時,說話可能過於直接,她的兒子則老叫她要小心樓梯。Walbert 太太說:「我想這些人是否有問題?我是個成年人。」她的女兒 Lisa Spor 解釋:「你會開始像照顧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說不要做這不要做那。」母親通常回應:「不要再這樣做?你這是甚麼意思?」
明尼蘇達大學家庭治療師兼家庭社會科學教授 William Doherty 指,成年子女需要認清,這些干預是為了父母的福祉,抑或只是為了減輕自己的憂慮?他作出假設:如果 80 歲的父親仍在開車,即使他是真的有能力開車,你還是會擔心;如果他不開車,你就不用擔心,但那是父親很大的損失。
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的創辦人兼總監 Laura Carstensen,在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時,聆聽了雙方的想法:父母想要子女停止他們的監控,成年子女則試圖說服父母放棄原有的住處。一般來說,她的建議是,除非父母認知受損,並且不知道自己的受損程度,否則子女都要尊重父母的決定。
善用監測科技
「這些困難的情況,我也曾第一手了解過。」Carstensen 嘗試與 95 歲的父親商量,希望父親離開紐約,搬到她與丈夫加州的家中。她的父親是一位科學家,仍在撰寫並發表論文,但他的平衡感已出現問題,住在兩層高的老房子中,就不得不下到地下室去洗衣服。「你問我擔心嗎?我確是擔心。」她說父親聽力不佳,有時致電亦成了問題。每當 Carstensen 無法聯繫他時,總擔心父親會否發生了甚麼意外。
她的父親同意在家中的電腦椅、雪櫃及餐具抽屜安裝活動感應器,每天早上 Carstensen 會檢查感應器,顯示有活動紀錄的話,她會較安心,「他真的只想住在自己家裡。」她向爸爸提到,擔心他獨自在家中暈倒,對方卻反過來說,在家中暈倒是「理想中的離世方式」,而最終,父親在 96 歲時「得償所願」。
美國護理聯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Caregiving)行政總裁 Grace Whiting 表示,監測科技可以取代子女的直升機行為。只要不損害老年人的尊嚴,在緊急情況下,這些設備就非常有用。「每次父母經過房間或去洗手間時,子女都需要監視嗎?你要給他們空間來過自己的生活。」
過來人和專家:耐心等待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兼作家 Ellen Langer 指出,即使是小小的、善意的行為,也會給父母帶來錯誤的信息。例如當父母在開門時摸不著鑰匙,孩子應耐心等待,而不是拿直接幫他開。你可能只是出於好意打算幫忙,但所傳達的信息是:你有能力做這件事,而父母沒有。
老年心理學專家 David Solie 表示,他自己在照顧母親 Carol 時,就感到非常焦慮。母親的健康狀況惡化,一位堂兄催促他快點將母親送往支援性退休住宅(Assisted Living),但母親強烈反對。一次他去諮詢家事律師,該如何應付這種情況,律師勸告指,他的母親雖然動作緩慢,甚至無法打開一罐食物,但神智依然清晰,建議 Solie 耐心等待。最終母親能夠一直留在家中,直至中風。回想起來,Solie 希望自己可以更放鬆,而不是將精神虛耗在要母親搬家的事情上。
Solie 建議,子女不需要追求一切事物都完美,「不要將重點放在父母忘記了的一切,或者想著他們應該要保持乾淨。」不要對他們太嚴苛,不要因害怕父母受到傷害,而反對他們做可以令自己感開心的事,不要做直升機父母,也不要做直升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