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紐約殺狗風潮

A+A-
1900 年的紐約市街景。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香港早前發生懷疑虐狗案,一頭銀狐犬從大廈高處墮下,當場分屍慘死。在動物保護意識正盛的今日,這種事可謂徹底違反人道標準,但其實領動物保護風氣之先的西方國家,過去亦有過殘暴的「殺狗熱」。19 世紀,紐約市就曾經成立專責部門,每當發現威脅公眾健康的流浪狗,便會把牠們活活棍毆至死,有街童更獲懸賞參與捕狗工作,到臨近 20 世紀動物保護組織才成功逆轉這種風氣。

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歷史系副教授 Jessica Wang研究指出,19 世紀的美國城市其實到處都是動物,數目之多遠非今日能夠想像,例如馬匹依然是市民代步和搬運的工具,部分街區養有大批準備販賣的牲畜,豬隻有時在街上亂走,由於牠們會進食街上的垃圾,所以被視為可分擔清道夫工作的動物。

在眾多動物當中,城市中的流浪狗和寵物犬特別困擾政府,踏入 19 世紀開始,如何消滅流浪狗便成了紐約市的公共討論議題,而且往往令人聯想到瘋狗症(rabid)爆發危機。1856 年的「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曾經抱怨,狗隻「聯群結隊在街上阻塞行人路,狗吠聲令黑夜變得陰森恐怖,比起紐約市議員(Aldermen)的臭名還要臭」;1914 年瘋狗症爆發期間,當時的紐約衛生專員 Sigismund S. Goldwater 甚至質疑狗隻的存在價值:「你可以答我嗎?狗對城市有甚麼好?在鄉村是相安無事,但從衛生角度來說,牠們在城市只會帶來滋擾,經常有患瘋狗症的危險。」

1882 年描繪紐約捕狗者的漫畫。 圖片來源: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從 19 世紀初開始,紐約市政府每年 7 月和 8 月便會「懸紅」50 美仙,鼓勵市民捕捉沒有戴口罩的狗隻到警署毀滅,因為盛傳該兩個月是瘋狗症病發高峰期。到了 1850 年,市政府再下一城,成立專責部門「狗隻局(Dog Bureau)」,負責派員在街上巡邏,每當發現可能威脅公眾健康的狗隻,便會當街用棍毆打狗隻至死,政府又成立首間狗隻拘留所,拘留「較貴重的狗隻」讓主人有機會領回。

這股殺狗風潮,其後遇上動物保護運動挑戰。這場運動與美國城市新興的中產階級有關,他們主張愛護動物是理想家庭生活的要素,而且可以培育兒童的道德價值,因此反對政府的殺狗行動,又批評賞金制度牽涉地下犯罪活動,結果會助長街童的殘暴性格。

美國愛護動物協會(ASPCA)於 1866 年在紐約成立,即時與市政府開戰,施壓要當局廢除賞金制度,但行動起初適得其反。雖然市政府決定停止懸賞捕狗的成年人,但結果造就了捕狗中介商的出現,這些中介聘用兒童專門捕狗,借此向市政府賺取賞金;賞金制度又同時增加偷狗罪案,有人為賺取賞金而偷走別人的寵物犬,更有人以此要脅主人交付贖金。

最終,愛護動物協會改變策略,在 1894 年成功代替市政府接掌流浪狗的管理事務,即時取消了賞金制度,改以受過專業訓練的受薪職員處理流浪狗問題,同時又設立申領狗牌制度,從申領牌照費中賺取收入,以應付管理流浪狗的日常開支,亦開設新的狗隻設施。

愛護動物協會與市政府的對立未有就此平息,偶爾亦重現恢復賞金制度的呼聲。但踏入 20 世紀開始,隨著保護動物逐漸確立成為社會主流的價值,協會亦一直掌握管理流浪狗的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