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禮儀第一課:鞠躬

A+A-

日本人有言「以禮為始,以禮為終」(礼に始まり礼に終わる),說到東洋禮儀,最讓人印象深刻大概是他們日常鞠不完的躬:打招呼鞠躬,致謝鞠躬,謝罪鞠躬,人前人後鞠躬,坐著鞠躬,站著也鞠躬,即使只是通電話也無阻他們隔空鞠躬。

鞠躬禮是日本幼兒的第一課,還在襁褓時,母親已經會適時用手按著頭教他鞠躬。鞠躬的日語為「お辞儀」(おじぎ),根據「とっさの日本語便利帳」定義,「辞儀」一詞,原出自「時宜(じぎ)」。最初意指做事時機得當,到中世紀時變成恰如其分地應對特定場合,後來才演變成招呼禮數合宜的意思,及至現代,就特指對人彎腰垂首、表達敬意的動作,即「鞠躬」。光從字義源流可見,日本人禮儀特質,多少有因時制宜的意味。

舊禮與今禮

現代日本通用禮儀,是由江戶時代開始在民間流傳,此前一直僅限於特定階級的人,才需要認真學習。說起來,日本最早出現的禮儀規範典籍,是出自聖德太子 604 年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不過說的是僅針對官僚和貴族的道德規範;室町時代一度出現「小笠原流」和「伊勢流」的武家禮法流派,「伊勢流」因後繼無人,消失於歷史鴻流之中,而「小笠原流」則在江戶時代,經水島卜也等精通禮儀的「有職家」整合,在普通百姓間流行起來,成為今天日本人的禮儀元祖。

圖片來源:忍頭 小斎深夜/Twitter

按當初小笠原流的說法:「鞠躬(お辞儀),是為了將自己的真心誠意傳遞給對方。」表現方式大致分為「立禮」和「座禮」兩種。今人以彎腰角度劃分恭敬程度,但小笠原流的立禮是根據彎腰時手臂位置來區分,一是淺禮,身體微微前傾,指尖根據鞠躬幅度向前垂;二是深禮,雙手下垂分別放於膝前,上身隨之深鞠躬;三是普通禮,程度介乎深禮及淺禮之間。至於「座禮」則分 5 種,分別是指建禮、折手禮、拓手禮、雙手禮和合手禮。

來到現代社交場合,日本人多用「立禮」,程度根據鞠躬角度細分,分別是上身前傾 15 度角的「會釋」,與上司或客人擦身而過時用;30 度角的「敬禮」,用於迎賓或其他訪問參觀場合;以及最有禮貌的 45 度角「最敬禮」,多為謝罪或表達敬意。不論何種敬禮,姿勢要到位之餘,另外又有專門指導鞠躬時吐息的規範「禮三息」,行禮者一邊吸氣,一邊彎腰致意,停留時一吐氣,再吸氣起身。此法除了予人嚴謹有禮的印象,亦有安定自身精神狀態之效。

謝罪鞠躬。 圖片來源:路透社

向洋人學習:握手禮

我們見日本人向上司鞠躬只覺煞有介事,其實放於古代,在路上遇見大人物時只行「最敬禮」,會被視為大不敬,正確做法是要曲膝彎腰,雙手抵足致意。不過自從外國人來日,向地位高的洋人曲膝敬禮使日本人自覺卑屈,此禮因而被明治政府自行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向外國人學習握手禮。當時明治政府教導握手禮的教材這樣寫:「所謂握手禮,是由尊長、主人、女性等首先主動伸手等候回應…… 行握手禮時,伸出右手,直視對方雙目,然後慢慢地執起對方右手,雙握時間約為一個呼吸的長度。」形容鉅細無遺,除了可見時人對握手禮何其陌生,亦展現日本學習外來文化的用心。

儘管鎌倉時代、室町時代以來日本禮儀幾經變化,時至今日,當初小笠原流的原型,仍可見於現代通用禮儀的形式,以及「傳遞誠意」的初衷。

圖片來源:ovekumamon/tumb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