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戲不夠多,尤其舊片。沒有看過 1973 年的「The Last Detail」,翻查資料,是名片,Jack Nicholson 憑電影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並當上康城影帝。有機會一定要找出來看看。時間果然是把殺豬刀,事隔 40 多年後,同一小說作家 Darryl Ponicsan 把角色撰寫出的延續篇,被改編成電影「3 個小生去送殯(Last Flag Flying)」,已經沒太多人著緊跟前作的關連。要關心,也只是關心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據說,「The Last Detail」是齣喜劇,不知可信不可信。看香港譯名,你也會以為「3 個小生去送殯」是齣喜劇,似謝賢胡楓曾江的旅遊節目。形式或者有點相近,實際當然是另一回事。「The Last Detail」講述越戰期間,兩個軍人帶住新仔上軍事法庭前,胡作非為。「3 個小生去送殯」開場時的時空設定在 2005 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當年的新仔找來久未碰頭的兩個軍人,希望他們陪同自己去送殯 —— 送死在伊拉克戰爭的軍人兒子的殯。3 個人,因此踏上公路之旅,回憶昔日如何年少輕狂,有少部分是有少少喜劇效果的,但大部分時間也相當沉重,尤其藉著 3 人之間的對話不斷反思美國在兩場戰爭中的得失對錯,根本就嚴肅過大部分戰爭片。
擺著一副得獎格局改編真人真事的「戰雲密佈(The Post)」,與有「3 個小生去送殯」著接近的取態,但直接得多,理所當然地入圍奧斯卡;相較之下,議題更廣闊、更複雜、更深入的後者,卻在提名名單上接近消失。連演得相當出色的 3 位主角也無人過問。這就是頒獎禮的玩法。導演刻意拍足 12 年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才會討到評審歡心。如果電影公司老闆放棄支持放棄力谷,任你電影再出色也不會得到甚麼注目。事實上,「3 個小生去送殯」的時間軸橫跨越戰到伊拉克戰爭,似是「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系列的變奏,比「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有意思得多,難怪 Richard Linklater 會選來改編。電影中,為繼續生活,有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人選擇贖罪、有人選擇盡量忘記,只因為故人來訪,帶出兒子戰死的消息提出一條問題而逼不得已重新審閱自己: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接受本來不應屬於自己的光榮,還是情願忠於所謂的真相?人人為「盧根(Logan)」獲得最佳改編劇本提名而覺得是一大突破,同一時間,我還是有點替 Richard Linklater 連編劇獎都無得爭,感到相當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