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Bill Stixrud 與應試專家 Ned Johnson,不約而同注意到同一奇怪現象 —— 如今的兒童,即使是表現最優秀的,也總是壓力爆棚,做事欠缺動力,經常抱怨自己對人生沒有半點話事權。他們為此展開研究,順藤摸瓜,發現這一切 ,很大程度可歸因於兒童長期被剝削控制權。
父母代子女下的每一個決定背後,都有一個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的願景。然而家長與學校出於好意的過度控制,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孩子的成長機會,理想中優秀全能的孩子,最終長大成漫無目標、被動、不堪一擊的成人模樣。日前他們出版的新書 The Self-Driven Child 就集中分析,兒童長期失去控制感的後果,以及家長要如何學會還孩子多一點自主權,才能成就他日後獨立自主。此書並非鼓吹家長放棄管教角色,而是揭露怎樣透過多一點變通,培養堅韌、勇於面對挑戰的孩子。
被壓倒的自我控制感
年輕人對人生欠缺控制感,並非偶然,而且原來也不新鮮。心理學家 Jean Twenge 曾進行跨時代研究,比較 2002 年與 1960 年代早期大學生的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結果發現前者感受到的外來控制對人生的影響力,比之後者平均劇增 80%。端看自此以來的 10 多年文化巨變,相信兒童以至青年的控制感也只能有跌無升。怎麼說?例如這些年才興起卻愈發叫人欲罷不能的網絡和手機之類,麻痺年輕用家的控制感;又舉例,今天大部分可以讓兒童發揮自決權的遊戲時間多被補課補習興趣班瓜分,遠少於從前,也是削弱兒童控制感的成因之一。研究員 Peter Gray 指,從前有一整個星期天玩耍作樂的兒童,可以自決玩甚麼遊戲、要怎樣玩、和誰玩,比今天習慣「被安排」活動的兒童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慢慢從而形成自我推動力。讓他們日後能有熱情有方向地創建成就、走出自己的路的關鍵,正正是這種童年時容易被大人忽略的自主權。
然而 Stixrud 和 Johnso 今天所接觸的兒童,自主權終日被成人的安排、忙碌的學習生活壓倒,不堪重負又沒有足夠的喘息時間,生活中總有被加諸於身的無形期望等待實現。
這種成長過程往往會造成個性缺憾。「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類與生俱來有三個基本需求需要滿足,一是能力感(competence),二是歸屬(relatedness,又稱關聯需要),三是自主性(autonomy)。沒有它們,我們不是難以自主生出做事動機,就是只能在恐懼或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得到動力,無論如何都可見一種「過的生活不屬於自己」的疏離感,活得如此被動的一個人,根本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某程度上,今天年輕人缺乏獨立的欲望,不拍拖不開車,對成長態度消極,安坐家中碌電話,習慣有人為他們的生活做主,都是內在動機制度在兒時得不到發展空間之故。
度過控制感薄弱的童年,兒童只能長成唯唯諾諾的青年。更堪憂的是,控制感低下容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Stixrud 指出,從神經學角度而言,當人的控制權得到正常舒展,大腦的管理中樞前額葉皮質能有效調節負責情緒和應急反應的杏仁核,使我們保持鎮定、感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如此類推,受焦慮所困的兒童,也是因為杏仁核活動異常,導致他們更容易被預想外的情況打倒,感到無助和不知所措。青年情緒問題與控制感不得舒展息息相關,恰好從 1960 年代起,兒童及青少年之中,由壓力引起的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鬱症甚至自殘與日俱增,及至近 6、7 年,年輕人患焦慮或抑鬱的數字更是屢創高峰。
不想孩子繼續被動,要怎樣做?
換個角度,不談情緒健康,家長其實可從更即時的利益角度出發,評估強求孩子做不想做的事的利害。Johnson 舉例:你要求數學成績差的兒子花整個暑假惡補數學,儘管他萬般不願意,你還是幫他請了暑期私補。你以為連日補習大概總會有點成績,事實上,若然學生本人對強迫補習心生抵觸不情不願,哪管你和老師用心良苦,最終實質進步定然有限。再進一步而言,強行壓制他的個人意願,在過程中暗示或明示「不管你怎麼想,我比你更清楚甚麼對你最好」,讓他失去為自己做主的機會,同時還損害他的關聯需要(即他與你之間的母子關係),以及自主性。Johnson 指出這是現今家長的通病:「他們不惜一切嘗試培育孩子的能力,卻不知道代價除了自己的時間、心力和金錢外,還有孩子的自主權。」
培養自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從小做起,可透過數碼排毒(Digital detox)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或報少個興趣班,寧願多讓孩子放空發呆,刺激大腦的預設網絡模式能使之時時保持自發主動。除此而外,Stixrud 建議家長可與孩子協議訂立年度「Yes Day」,可以是孩子的生日,也可以是一年中任何一天,全日孩子話事,事無大小家長有求必「yes」,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主張會得到尊重,提早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而不只是他人的決定)負責:「孩子也有長腦袋,他們也會對自己人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應該認清這一點並且支持他們,而不是自以為家長的責任是指引孩子跟著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