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從文盲到貴族的大變身

A+A-
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名作「湯馬斯摩爾爵士一家」,繪於 1526 年他到訪倫敦之際。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我們普遍都覺得歐洲有文化,相比之下,美國、加拿大、澳洲簡直就是大農村。但歐洲之所以「有文化」,不是因為有平民文化,而是有貴族文化,也就是英國人最喜歡強調的 Class —— 當然,Class 這個說法現在非常不 PC 了。

歐洲的貴族文化,最簡單可用「教養」兩個字來總結。教養並不等於有真才實學,而是要表現出高貴優雅的氣質,有文學和藝術的鑒賞力 —— 關鍵詞是「表現」,不是真的也不要緊,可以裝。

但歐洲貴族的文化氣質,絕對不是與生俱來的。光看電視劇「權力遊戲」或者「都王朝」,大致也能想像得到,中世紀的時候歐洲貴族普遍粗野無知,和「教養」兩個字完全沾不上邊。

譬如 16 世紀早期有英國貴族說過:「鄉下孩子才應該讀書識字」(“…the study of letters should be left to the sons of rustics”)。1525 年德國農民大叛亂,58 個貴族家庭被抄家之後,只有 6 個家庭有藏書。1656 年一個法國貴族老爺抱怨社會風氣變化,本來只有加入教會才需要讀書識字,投身法庭或者軍隊,需要掌握的是騎馬、武術、射箭、跳舞的技能,但年輕一代太不知足,居然想要讀書,給他這一輩的人造成了壓力。

但撇除這些抱怨,貴族追求知識的風氣早已萌芽,1358 年牛津大學收錄了英國第一個貴族入學。15 世紀西班牙已有為數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貴族受過教育,1475 年西班牙的英凡塔多公爵(Duke of the Infantado)囑咐兒孫要極力保存家族圖書館,希望他們能夠熱愛讀書,因為他相信,知書識禮能使其家族及人格有所提升。

導致此一風氣巨變,最主要的原因是王權變得集中,王室和地方貴族的差距逐漸擴大。過去大貴族實力雄厚,足以和王室抗衡,一旦發生衝突,貴族之間都是用武力來解決,王室也根本管不了。但是到了 16 世紀,軍事技術突飛猛進,維持武器、城堡、馬匹、騎士、軍隊變得極為昂貴,連大貴族也負擔不起,紛爭和衝突都轉由法庭判決,王國的管治開始轉移到文官手裡,讀書識字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中世紀德國版畫大師杜勒(Albrecht Durer)的素描作品。 圖片來源:artmight

貴族紛紛離鄉,湧到宮廷去供職,辭令、機鋒、引經據典,飽讀詩書,變得十分可貴,卡斯迪奧尼的名著「廷臣論」可為佐證 —— 只有舉止得體,對答流暢,品味優雅,才能在宮廷裡如魚得水。此外,具備了文雅修養,更可以在宮廷裡去大膽追求或者享受所謂的自由戀愛 —— 畢竟大學、教會、軍隊和其他職場上根本沒可能接觸到女性,只有宮廷例外。

競爭壓力導致受教育變得極為迫切,德國大學裡的貴族比例上升到 10%,巴黎大學的比例更高,達到 25%,即使如此,有些貴族認為由教會壟斷的大學「食古不化」,要求創辦新式學校,1623 至 1643 年瑞典國王就開辦了 11 所國立學校。當然天主教也沒有守株待兔,其中最成功的辦學團體就是耶穌會,連法國最大的貴族孔代親王(Prince de Condé)也在耶穌會學校讀書。到了 18 世紀中葉,讀書已經變成貴族不能缺少的象徵之一,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Madame du Barry)就曾經一口氣買下一個擁有 1,068 本藏書的私人圖書館,這筆錢估計和今天的闊太太收藏愛馬仕手袋相仿。

連低下層的騎士也可以通過個人進修提升自己的等級,小說「唐吉德」描寫主角讀書:「有小說,有拉丁文,有歷史題材,還有一些宗教題材,但我更喜歡淫詞艷曲。」德國貴族 Hans Pleikhard von Berlichingen 就是一個憑自學提升自己的貴族,雖然他的祖父只是前線士兵,但他先後入讀德國的耶拿大學和法國的布爾日大學,會拉丁文、法語和意大利語,特別愛好人文學科。

讀書識字,提升個人品味,所謂的「貴族氣質」就此誕生,貴族與平民之間還產生了「教養」的落差,兩個階層幾乎說不同的語言 —— 這一點至今在英國還十分明顯。

說優雅的語言,愛高雅的藝術,成為歐洲宮廷文化和貴族教養的最重要部分,需要不斷的大量投資才能維持高水準,資助藝術家、作家成為歐洲貴族文化的另一大傳統,文藝復興以來多少的畫家、音樂家、藝術家、思想家,無不是貴族資助的結果,此風在 19 世紀的俄國依然如故,譬如柴可夫斯基就是由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長期「包養」,兩個人書信往來了 14 年,卻從來不見面。

不過,自法國大革命以降,這種建立在高雅品味上的貴族教養,就因為有「反革命」色彩開始遭到唾棄。怪不得 18 世紀歐洲有「沒經歷過 1793 年以前的日子,不知道生活的甜美」之說—— 這句話真是充滿了哀怨和憐憫。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