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大氣電波戰爭

A+A-
日本收音機博物館館藏。 圖片來源:日本ラジオ博物館/muuseo.com

互聯網橫行的年代,智能手機的收音機電波接收機能被廠商鎖上,想聽電台廣播只可以下載應用程式、使用網絡流量,或者私家車上的收音機之類。但在一百年前,收音機是最初、亦是唯一的大眾電子媒體,大氣電波網絡的使用者,除了電話無線電的點對點溝通外,就是收音機的廣播系統。

無線通訊技術始於 19 世紀末電磁波的發現,擺脫有線的局限。戰爭是科技的好朋友,無線技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長足發展,開展了無線電話與軍事速報的應用。但無線通訊當時只是軍事技術,要數第一次的大眾廣播,與電視一樣都是消費主義龍頭的美國開頭,然後在 1920 年代左右開始以家電產品的形式於民間普及。

信濃丸原本是貨客船,在戰時成為偽裝巡洋艦。 圖片來源:明治の横浜写真絵葉書図鑑 資料編

來到亞洲的日本,無線通訊技術第一次實際應用,是 1905 的日本海海戰中,戰艦信濃丸發出的軍報:「看見敵艦」。而擺脫軍事專用的框框,在日本民間普及,還要多等十多年。1915 年,日本政府公佈無線電訊法,規管無線技術的社會應用,當中第一條條例是:「無線電訊與無線電話為政府掌管之物」,即廣播的權力從出現的一剎那已經掌於政府之手。

1925 年 3 月 22 日,最初的官營電台 —— 東京、大阪、名古屋三間廣播局廣播開始,但講「始終」有些不太準確,因為就只有官營電台。根據當時東京廣播局負責人後藤新平的發言,官營電台設立的目的是:「文化機會均等化」、「家庭生活革新」、「教育社會化」及「活化經濟機能」。由於接收廣播需要申請,一開始擁有牌照的只有 3,500 人。1926 年 8 月,上述三間廣播局合併,組成日本放送協會(NHK),其後兩年間分局開設至札幌、熊本、廣島等地。

19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收音機廣播及至日本全國,成為初期的國民公共媒體。透過直播昭和天皇即位大典、還有收音機體操的方式,實現國家對國民意識及身體的統一,更達到戰爭宣傳和意識形態控制的目的。1939 年,日本 3 萬個會場中,超過兩億人同時聽著收音機體操廣播,一邊按照指示活動身體,這是戰時國民精神總動員的其中一個表象。

1930 年代,教員帶領學生聽著廣播做健體操。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玉音放送」的一刻,是日本民眾第一次聽到日本天皇的廣播。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透過大氣電波,在收音機向全日本宣佈戰敗,結束二戰(當時使用的字眼是「終戰」,而非投降之類)。這一剎那是日本普通國民首次聽到日本天皇的聲音,名為「玉音放送」。收音機於是成為貫穿太平洋戰爭歷史、由政治宣傳到宣告戰敗的媒體。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