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看角色名字都會猜到「狂賭之淵」的後續發展,色氣滿滿的狂賭魔女蛇喰夢子,跟神秘的學生會會長桃喰綺羅莉,姓氏不就都有個「喰」字嗎?兩人尚未碰面,讀者都知道她們身世有點淵源吧。不作劇透,但這個如今常見於日本漫畫的「喰」字,不但關乎「狂賭之淵」的故事背景,還見諸「東京喰種」、「喰靈」和「喰姫」等人氣作品。問過好幾個漫畫迷和日語通,都認為廣東話或普通話應該有邊讀邊,與「食」同音。當然,這解釋也說得通,以「食」為「喰」,字面意思出入不大。所以「蛇喰夢子」真的直接讀作「蛇食夢子」?
無可否認,深究一個日文名字的中文直讀發音,如伊東美咲的「咲」字,要跟字義讀「笑」還是跟日文拼音讀「崎」,實質意義不大。至於「喰」的中文發音,有人認為中文應該沒有「喰」這個字,指這是日本新造的漢字,或只對一半。礙於中文系出身,事無大小都喜歡查字典,話說中國古代確實曾有「喰」字 —— 而且隨便一個輸入法都能打出這個字,只是古代的「喰」並不完全等同現時「喰」的日文意思。據「龍龕手鏡」記載,「喰」、「湌」和「飱」三字相通,「正字通」則追加「飱,俗飧字」,皆為異體字。另外,「廣韻」指「餐,七安切三,湌,上同俗作飡」,「集韻」曰「飧、或作餐,通作湌」,都說明「喰」、「湌」或「飧」等字,其實都是「餐」的異體字。
不過,有趣在於「餐」字本身都有兩個讀音,其一為日常讀法的「餐」,其二為「孫」。譬如「憫農」最末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餐」,就應讀作「孫」。原因是「飧」雖為「餐」的異體字,但兩字曾是個別獨立的字。「龍龕手鏡」指「喰、湌、飱,音孫」,而「字鑑」指「飧,思昷切」,「說文」亦指「餔也。从夕食。」。讀音為「孫」的「飧」字,拆開是「夕食」,即「晚飯」的意思,也指泡了水的飯,如「玉篇」則曰「飧,水和飯也」。
至於「餐」字,則見「說文解字」,「吞也,七安切」,即讀音為「餐」,意思指吞食的動作。後來「飧」與「餐」用法相通,而「餐」漸漸取代了「飧」成為主要用字,但兩個發音還是並存,也解釋了為何應該讀作「誰知盤中『孫』」。「喰」字則由於其實是「飧」的異體字先於是「餐」的異體字,照字面理解,讀「孫」比起讀「餐」合理,而當然,兩者都比起有邊讀邊合何尺。
解決了讀音問題,還有字義。見諸日漫的「喰」字,稍遠於「餐」,卻一般在「食」之上附加了幾重意思。據我所看過的「喰」字系作品,都有特指古老的、血腥的,或更接近原始生物的進食行為,例如食人。原創者起用「喰」這個本屬廢棄的古代漢字,亦有另摘澀字稱呼一個亞人種族的意圖。在近代電子遊戲或動漫作品的渲染下,這直接就連結到無數中國和日本古代神話的妖怪食人描述。現存經籍鮮見以「喰」為名的部落,不過,擅長食人的則不在少數。指定神怪參考教材「山海經」亦曾出現過十多節關於食人的記載,可謂遍佈東南西北群山。
其中一節是: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按發音推斷,狍鴞即是無數網絡遊戲的指名常客,饕餮。饕為貪食,餮為貪財,這兩個字就不能有邊讀邊了,應讀作「滔」和「鐵」。
從過去的青銅器飾紋,到今日的虛擬影視創作,後世都習慣將饕餮等神話生物形象化,視為神獸、瑞獸或凶獸,畢竟按照描述確是羊身人面、虎齒人爪之怪物。不過,或許便忽略了一個文學性的線索。借用考古學者對「山海經」等上古文獻的看法,蠻荒時期人神不分是普遍現象,龍未必是龍,怪獸未必是怪獸,而有可能是古代人並無太多詞彙去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情,譬如要說一個人智商很高,有多高?一個人跑得很快,有多快?在圖騰崇拜的思維下,很可能就會說,是有三個頭的怪物,是一個擁有翅膀的鳥人。未有牛高馬大、虎背熊腰的說法之前,對方只能被形容成擁有牛頭馬腳、虎爪熊身的怪獸。
換句話說,龍可能是指部落領袖,或當時未有的皇帝概念。而怪獸食人的意思,也未必是指食人族,卻有機會指貴族成員、族主,總之是地位崇高,有能力隨時處死別人的人上人。相傳龍生九子,饕餮正是其一,又見「春秋」曰,「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另外,「左傳」曰,「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一般認為縉雲氏就是黃帝的夏官,那麼,貪食貪財的不肖饕餮是何許人物?富二代,上流貴族也。
「食人」者,或為人上人,跟漫畫中以「喰」字代表貴族分支,剛好有著可堪玩味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