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新年相遇在京城 漫步藝術商業間

A+A-
美術館創辦人帶來了中歐幾個藝術家的作品。

趁著開年不太忙,周末到北京找港漂美女,看看她最近負責的寫字樓和商場項目,順道看看藝術展覽。

這些年頭,她都一直在飛。有次約了在上海吃晚飯,她的航班因為大風雪在倫敦延誤,繞到北京坐高鐵,我們隔了一天才碰面。今次還好,能跟她與台灣朋友在京城四處走走,眼界大開,收穫豐富。以前來公幹和旅行,住過美資品牌的酒店,也住過王府井的飯店,氣派是夠,但缺了一點人情味和特色。今次讓她安排,住在東區英資酒店,價錢並不貴,而且很有香港的感覺。十年前,不少人出差都愛大額消費,愛住套房,坐商務客位。新生代則不太一樣,都愛獨特,雅致和顯出品味的生活。剛好,東區遠離市中心一點點,靠近藝術區一些,不用外出就能連著商場,確實沒有感到自己在外旅行。

她給我家的感覺,我也還她一個台北的味道。星期天我跟台灣朋友抓她到北面的購物中心逛逛。她懂琴棋書畫,而我懂得買演唱會和博物館門票,外面風大,氣溫去到零下十度,決定好好在芳草地的美術館和電影院度過星期天。

誰想到在商場有全層的美術館讓人駐足欣賞?

她很驚訝,這個商場如此創新,在頂層設了美術館。可惜的是,它們的創辦人去年逝世,留下了極豐富的珍藏讓京城居民和旅客細意欣賞。對比 798 的商業化,這個美術館不大,但展品都值得細看。今回的主題訂為相遇亞歐,很喜歡策展人所說,展館啟動之初,主要的使命,就是在不同文化、地域、藝術家與思想家之間,建立緊密而豐碩的聯繫,搭建相遇之橋,推動各方對話。回望讓人有點無力的政治環境,局中人能否在不同的文化語境、價值觀下,找到共同的語言去尋求共識。

介紹我到這家台資商場逛的朋友說,每次想家,都會來芳草地吃頓飯喝杯茶。確實,營運商場還是香港和台灣人比較厲害,原因在於他們不只著重硬件,而是非常重視服務及租房組合,務求讓顧客享受全方位的體驗。

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無數的港資、台資和英資到北京、上海、廣州落戶,從花園酒店到 apm,新天地到太古里,建國門到靜安區,處處都是成功的中港合作項目。從優美的建築設計,到物業管理,以至商場、寫字樓、住宅和酒店等,香港人其實從來不缺乏發揮的空間和機會,也與國家發展一脈相連。

  • 英資酒店的設計和餐廳讓人有家的感覺。

在京城遊走的 48 小時,跟著內地、香港和台灣的朋友一起東奔西走,我們吃過「度小月」、品嘗過在酒店的英式早餐、來一頓熟悉的港式奶茶,言談甚歡。80 後這代人心中,視角是宏遠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和機遇。

跟她相識是緣份,彼此不多見,總會在她身上看到華人優秀的特質。同樣,台灣朋友也在京城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促進文化交流。商業世界,因為共同目標而合作發展和創造價值,能讓最頂尖人才聚在一起。會否有天在政經世界,身處不同地方的人,能多點交換心中的想法,說出顧慮和懷疑,坦誠相處,而又相互忍讓和給予空間,會否火花少一點,能夠少點排斥?

讓人掛念的台灣美食,沒想到在京城能找到。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張景宜,遊走於新加坡、北京、台北和倫敦的媒體人。曾於海外電視台、報章和網媒工作,閒時亦為兩岸三地智庫提供政策研究和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