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寂寞委員會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全英國超過九百萬人,聲稱他們覺得寂寞。還有許多覺得寂寞,即被社會遺棄,不好意思開口承認。

人老了,許多也無所謂。最少二十萬老人,亦即長者,聲稱他們一個月以上沒有與任何人,包括親人和朋友講過一句話。至於殘疾人士,每四人之中,還有一個覺得寂寞。在 18 歲和 30 歲之間的殘疾人口,承認寂寞的人高達 4 分 3。

不是精神抑鬱,而是被遺棄的寂寞感。英國政府成立專責小組,準備解決國家人口「寂寞危機」—— 太多人感到被遺棄,孤獨地消失在角落,沒有人跟他們講話,沒有人理會他們的內心世界。很簡單,就是像飄浮在外太空,成為不斷繞著地球航行的浮遊太空垃圾:他們眼中的地球是一隻晶瑩的藍水晶,但距離是那麼遙遠。

台灣詩人羅青四十多年前的名句:「天上的星星,為何像地上的人群那樣擠擁;地上的人群,又為何像天上的星星那樣疏遠?」

21 世紀網絡科技發達,Facebook 和群組盛行,人類應該彼此了解,更為親切,為何距離更遙遠,寂寞更為深鬱?

當初認識是寂寞是「國家病」的人,是英國工黨女議員葛思(Jo Cox),葛思在街頭被英國右翼分子槍殺,首相文翠珊一年半之後,以她的名義委任一名部長,深入調查處理人口的寂寞問題。同時也紀念這位女議員對社會的關懷和貢獻。

各政黨合作,成為「葛思寂寞委員會(Jo Cox Commission On Loneliness)」,連結 13 個慈善團體,研究如何減少寂寞的方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派人與老人、殘疾人士、新移民、兒童,直接談心,聆聽他們的心事,為他們重尋對話。

寂寞不只是人的孤絕感問題,也影響經濟。因為萬事俱憂,提不起勁,寂寞危機令英國每一名公民平均損失 6,000 鎊。

一位叫做菲臘波頓(Phil Burton)的退伍軍人,成立了一家「退伍軍人咖啡館」,專門接待曾戰場來去的軍人,讓他們各自談話。去過阿富汗伊拉克回來的軍人,由於沒有其他生活技能,領了一枚勳章,迅速被社會在掌聲後忘記。美國城市槍擊案,有不少是退伍軍人所為。科技愈發達,物質愈豐盛、宗教信仰愈薄弱,無神論盛行,沉迷電腦遊戲的這一代已經沒有朋友,所謂朋友,全在社交媒體之上。一個大姆指的 Like,就等於一個看不見、但並不成立的「朋友」。這一代將來老了,寂寞問題,除了抑鬱,更會成為一大社會精神醫療負擔。

香港和中國還在 iPad 和 IT 的喧譁之中互相分享食物照片,這個時候,你一定不寂寞。老朽帝國或許是 20 世紀最先感受、欣賞、並安然擁抱衰落後的寂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