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BB 哪裡來?

A+A-
電影「湊仔戀咁嚟」劇照。

作為電影觀眾,每見到嬰兒出鏡,都不禁納悶這些年紀輕輕便榮登荷里活銀幕的超級童星究竟從何而來。事實上,童星這一行業歷史之悠久,可比電影業本身,當中形成的行規和竅門也頗為講究。

想當然耳,製作人要起用童星,少不了遵守各種規條限制,例如加州當局限制嬰兒演員每天不能在片場連續逗留超過 2 小時,實際拍攝時間更必須少於 20 分鐘,更嚴格的是,上鏡嬰兒必須滿 15 日大。但凡見過 15 天大嬰兒的人都知道,短短兩週的成長期對初生嬰兒來說改變可謂天翻地覆。不過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例如為了在逼真呈現初生嬰兒的模樣,部分電影會揀選外表較瘦弱的早產嬰或多胞胎嬰兒拍攝。

電視及電影副導演 Chris Riddle 應對嬰兒演員最高工時也自有一套:「請 4 個年紀、髮色、模樣相近的嬰兒來片場,每人拍攝 20 分鐘,延長可用的拍攝時間。無需特寫嬰兒臉部鏡頭時,就用人偶代替。」電影「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就是箇中最佳代表,當年導演 Clint Eastwood 破格地在長鏡頭中使用人偶代替嬰兒成為一時熱話。而且最叫觀眾出戲的,大概不是那個「嬰兒演員」粗製濫造有如玩具反斗城清貨大減價的玩具人偶,而是飾演女主角的 Sienna Miller 竟然還要為這個塑膠公仔餵哺母乳。

電影「美國狙擊手」劇照。

雖說「演員」不夠逼真有礙觀眾入戲,不過人偶造得太像真也未必是好事。恐怖谷理論指出,酷似人類的非人類,可使我們心生好感,但當相似度逼近一個臨界點,反而叫人心寒,電影監製 Evan Goldberg 就有親身經歷:「當時那個替身人偶實在太真實了,就像死去的嬰兒,看得人為之悲傷。每次它的戲份一過,我們就讓道具師收起它。」

別說人偶死氣沉沉作為「演員」不夠理想,對活生生的嬰兒而言,表現朝氣也幾乎是演技的全部。育有 9 個月大女兒的 Daniel de Blanke 亦有同感,他認為,單憑女兒不貪睡這一點,就為她尚短的演藝生涯帶來莫大的優勢。如果嬰兒演員在片場睡著了,家長不能叫醒他勉強工作,上鏡機會只能臨時拱手讓人。因此 Blanke 指在千裡挑一的試鏡和拍攝中,「保持清醒真是非常重要」。嬰兒演員競爭激烈,如何突圍而出自然不是愛睡不愛睡的問題。數以千計的嬰兒家長透過不同的經理人公司和網站向試鏡中介填表交相報名,Ben Patterson 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兒子的個人網站上推銷其特別技能,「會坐會爬,還會 high five」,甚至在報名表格上同意拍攝裸露鏡頭  :「我想他不會介意,他還小,平時也經常不穿衣服。」

像 Daniel de Blanke 和 Ben Patterson 這樣的家長很容易被誤會成望子成龍,其實他們大多不為名聲,只求拍攝酬金 —— 大約每天 200 至 300 美元 —— 未雨綢繆為孩子建立大學學費基金。事實上在包括加州以內的多個州份,童星受「庫根法(Coogan Law)」保護,僱主必須將童星 15% 收入存入信託賬戶,待其年滿 18 歲後自由支配。此法最初旨在防止卓別靈電影童星 Jackie Coogan 被父母搾乾片酬的悲劇重演。

前車之鑑,說到童星,尤其讓未足月的嬰兒投身演藝事業,觀眾不期然會想到「讓身不由己的幼兒做童工是否合乎道德」諸如此類等問題。不過在現實片場中,這些小演員的工作心情備受劇組上下關注。Goldberg 形容:「未懂事的孩子為所欲為,你根本毫無辦法,只能祈求他千萬別哭。」因此每有孩子參與拍攝,他們就是片場的中心:「拍攝『賤鄰 2』時,參演的嬰兒在片場集體爆哭,大家雞手鴨腳,唯有不停扮放屁聲逗他們笑。」雖然戲份輕,充其量是個茄哩啡,不過單是這 20 分鐘的曝光時間,就足以讓他們成為片場的小霸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