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為何要吃這幾道菜?

A+A-

新年伊始,不同國家地區都有各自的傳統食物,以圖個好意頭,並帶著對新一年的祝福。不過,年復一年,如今節日氣氛漸見減卻,盤中餐所藏的訊息典故,大都經過美化和重新包裝,源起之說已不是每個人都記得。況且這些背後的故事,其實多與貧窮、歧視和社會不幸有關,並非如今人們想像中的喜慶和歡樂。

Hoppin’ John:滿滿一碗脫貧夢

美國南部跨年食物 Hoppin’ John 象徵著來年可獲得更多財富。

美國南部地區在一年的新開端,會按習俗吃一種名為 Hoppin’ John 的豆類食物,將豬肉味豌豆或黑眼豌豆加大米煮成一盤,再伴以粟米麵包和蔬菜。從食材上顯見 Hoppin’ John 是來年獲得更多財富的象徵 —— 黑眼豌豆就像一枚枚的硬幣,粟米麵包是黃金,而蔬菜是美金鈔票。喻意雖簡單,但這道菜式的典故則耐人尋味,有著不少傳說。CNN 認為,在過去一個多世紀,Hoppin’ John 早被美國家庭和廚師自行改良,以至菜譜版本極多,而最初有文字記載的,就在 1847 Sarah Rutledge 所撰寫的古老烹飪書 The Carolina Housewife

Hoppin’ John 有著眾多起源之說,現時一般相信名字來自南卡羅萊納州,並且屬於非洲人或美國印弟安人的傳統,按食材推斷,是由當時的黑奴將這道菜式廣傳開去。因此,它基本上不是甚麼大富大貴的賀年餐,而是廉價、簡樸的飽腹之物,這就關連到解放前的美國黑奴,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都相當低下,而 Hoppin’ John 的祝福訊息亦不優雅,只是非常直白的指向財富 —— 黃金和鈔票。沒一件事比脫貧更令只能吃著豌豆伴麵包的人所嚮往。

Las doce uvas de la suerte:埋藏的狂熱

西班牙人會在跨年倒數之後,隨著鐘聲吃 12 顆葡萄。

美國人會在時代廣場倒數,西班牙的倒數勝地則是馬德里的太陽門。不過,這些聚集在太陽門的西班牙人有一習俗,倒數之後不是歡呼,而是隨著鐘聲吃葡萄。這當地傳統在西班牙語是 Las doce uvas de la suerte,意思即是 12 顆代表幸運的葡萄,在跨年倒數之後,每響一下鐘聲,就會吃一顆葡萄,有些人甚至會事先把葡萄剝皮去核,以免鐘聲響得太快,自己來不及吃。

雖說是一個歡樂又有趣的習俗,也是不少遊客在西班牙跨年時有樣學樣的指定動作,但在歷史上,這卻連結到一段異常黑暗的人類文明。幾個世紀前,這並不是一個跨年習俗,教堂上的鐘會被敲響,原因很多,其中更有可能是向鎮上的居民示警,而葡萄也被視為一種神聖的果實。因為「聖經」記載,葡萄樹是受上帝看顧的生命之樹。隨著鐘聲吃聖果,相傳是昔日用來驅除女巫和惡魔的宗教狂熱儀式,而事實上,其中一個帶起獵殺女巫熱潮,並以「聖經」之名屠殺異教徒的宗教團體,就是西班牙教會。

在幾百年後,獵巫儀式被漂白成普天同慶的倒數活動,這都有賴在西班牙南部經營葡萄園的商人。在 19 世紀末,為促銷葡萄,商人開始把這個可怕活動重新包裝,變成一個帶來幸運和繁榮的習俗。而事實證明,人心易虜,到哪一個世紀都能輕易奏效。

Tamales:無禮可拆的自我安慰

墨西哥傳統食物 Tamales 歷史悠久,能追溯到公元前 7,000 年的古文明。

墨西哥的跨年傳統食物,名為 Tamales,一般會稱為「墨西哥糉」。跟中國的端午糉做法相似,Tamales 普遍是以蕉葉或粟米葉裹著混了肉和芝士的粟米麵團,再配以名為 Menudo 的牛肚粟米湯。

由聖誕節到跨年期間,在地道的墨西哥餐廳都會看到這種細小的粟米肉糉,而當地家庭可能一年會弄上百隻,為何會有這個習俗而且要弄得這麼小?Tamales 據說能追溯到公元前 7,000 年的中美洲,在古代墨西哥,阿茲特克人作戰前亦會隨身攜帶 Tamales 當成應急軍糧。不過,這只能解釋它為何分量細小、用葉片包裹並且在墨西哥流傳至今,跟跨年食品的關連則難以連結。

但墨西哥人則有個說法:至少 Tamales 讓我們有些東西可以拆。墨西哥貧窮人口較多,不是人人在聖誕節和新年都有禮物可拆,沒禮物,就唯有多吃幾隻 Tamales 聊作自嘲,苦中作樂。

蕎麥麵:長壽、聚財與轉運

日本人跨年吃蕎麥麵有一個規矩,就是要在 12 點之前吃完,留到明年是為大忌。

日本文化廣為香港人熟知,除夕夜吃蕎麥麵這傳統,則可追溯到 17 世紀的江戶時代。由於年代久遠,習俗典故版本眾多,較有特色是以下三個:

1. 長壽

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取蕎麥麵細長的麵身,喻意長生長壽。因此,蕎麥麵又有福蕎麥、長壽蕎麥的別稱,而這很可能是受到中國習俗在生日那天吃長壽麵的傳統影響。因為中國古代便有「人中長,壽命就會長」的相學觀。人中長,即是臉長,又即面長、麵長,所以,過時過節傳統上都會吃一碗麵,而且吃麵的時候不能把麵條咬斷,以圖吉利。

2. 迎新

日本人跨年吃蕎麥麵還有一個規矩。除夕晚上吃的蕎麥麵,一定要在 12 點之前吃完,若吃不完留到明年,是為大忌。原因跟第一點截然相反,是取蕎麥麵麵身易斷的特質,在一整年的最後一晚吃一碗蕎麥麵,喻意跟過去一年的勞苦、災難、不幸以至欠債都劃清界線,一刀兩斷。

3. 聚財

跟其他國家的跨年食物一樣,蕎麥麵亦象徵為人們帶來財富。相傳江戶時代,從事金箔加工的匠人,在每一年的收爐之日都會用蕎麥麵團黏起散落於工場四周的黃金粉屑,只要用火一燒,蕎麥麵化灰,他們便能收集到剩下的黃金。因此,蕎麥麵本身帶有「吸金」的好意頭,廣傳之下,便成為民間一大跨年習俗。

不過,上述都是取諧音或有吉祥喻意的說法,實際上,跨年吃蕎麥或有更實在的典故。於更為久遠的鐮倉時代,容易種植的蕎麥是普遍山村窮人的主糧。不過,他們日常只會吃蕎麥粉粗製揉成的蕎麥糰,只有在節日慶祝時才會吃上一頓精製的蕎麥麵,對他們來說,已是非常豐盛高級的喜慶美食。另一方面,位於九州博多的承天寺,當時每逢跨年都會做善事,向貧苦農民派發蕎麥餅和蕎麥糰,經百姓廣泛流傳,更據說吃了可以轉運脫貧,因此仿效者眾,隨時月也逐漸產生跨年夜吃蕎麥麵的習俗。

跨年食物大抵有個獨特的共通點,就是味道並非特別好,也談不上是名貴菜式。對現代人來說,應節吃上一頓倒也無妨,但在過去,它們曾是基層百姓在節慶才吃得到的盛宴菜餚。時代更替,適逢時節的一碗麵一盤豆,儘管離不開人們對財富、壽命和運氣的奢望,卻應知盤中餐,都混和了無數故人生不逢時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