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大家彷彿鬥早過節,往往未到聖誕,就已聽了上百遍聖誕歌。那些超市商場百貨店,從早到晚把經典的 Jingle Bell 到攞景的 Last Christmas 不停輪播,還真是煩不勝煩。別以為孤家寡人才會如此反感,多名心理學家也發現,過早聽著聖誕音樂,尤其是定時定候播放的話,足以摧毀你的精神健康。何以這麼歡樂祥和的音樂,能有如此可怕的破壞力?
首先要理解的是,在你聽著聖誕歌時,體內會發生甚麼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Rhonda Freeman 博士指出:「我們對聖誕歌的反應是建基於聯想。很多人會把這種音樂,與童年、跟父母相聚、傳統節慶、年末的特別時刻等聯想在一起。當大腦令這些聯想變得正面快樂,就會激活獎勵機制,分泌出包括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但是,並非所有孩子都能無憂無慮愉快成長。
有些人曾有不愉快的童年,或有熟人離世,音樂會影響腦內的杏仁核,釋放我們對壓力來源的情緒和反應。「痛苦的聯想也可以刺激獎勵機制。所以對這些人來說,聖誕歌曲能傷人至深。」Freeman 博士解釋:「因為年幼時大腦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尚未發展成熟,所以會較為情緒化,而這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因此若聽到能勾起兒時苦楚的音樂,會比低潮時偶爾聽見更受打擊。
可惜,要不要聽聖誕歌,或一天之內聽多少遍,我們都難以自主。作為消費者,你不怕麻煩的話,尚可聽見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 便繞路走:假如你是名售貨員,為了工作就只好忍耐。唯日子一久,恐怕會百忍成「病」。Freeman 博士提醒:「如果你不想聽到一首歌,或是 3 小時內反覆聽著那首歌,前額葉皮質會致力把音樂過濾,叫你得以集中。更何況環境就是一切,如果你身處店內,卻抗拒聽到那些音樂,大腦得盡全力去集中精神,於是對你構成壓力。」
特拉華州大學音樂學家 Phil Gentry 強調,所謂的聖誕歌曲,其實除了主題和季節,都沒甚麼共同之處。「從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到 Silent Night,種類各有不同。」他認為:「它們會顯得特殊,是因為只有這些歌,是每年都在同一時刻就會廣泛聽到。這些歌能令人如此懷念,某程度也是這個原因。」此外,聖誕歌曲亦是一種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的傳承。「你在小時候學會了,它們就成為那寥寥幾首能夠深入記憶的歌曲。」他舉例:「當我問學生有甚麼歌是你不查資料就能教人,答案通常都是聖誕歌。」
Gentry 更指,雖然聖誕歌曲如何影響人心,背後有著強烈的心理因素,但西方音樂本來就是要「引出情緒反應」。他直言:「有些聖誕歌曲的確相當老土,但縱使你有多恨它們,也不得不承認,像 Silent Night、Carol of the Bells 這些歌曲,確是可笑般動人淒美。也許,這正正是聖誕歌曲令人煩躁的地方 —— 我們能忍受幾多次這般激烈的情緒壓力,才會乞求它停下?沒關係,我們有整個長假來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