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袁世凱告密的時間問題

A+A-
胡博·華士(Hubert Vos)所繪的袁世凱肖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戊戌變法失敗,有一點常識的都知道是維新派心急胡來,不失敗簡直不可能,但官方定論袁世凱出賣六君子導致政變,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從 1898 年 9 月 16 日光緒皇帝召見袁世凱,到 21 日慈禧太后下令戒嚴,風雲突變僅不到一個星期,從時間線上就能找出明顯的漏洞。

袁世凱之兩面派的說法,首先在於他不是甚麼守舊派、反革命。1895 年袁世凱從朝鮮平定叛亂回國,嶄露頭角,曾和康有為等商議開書局,還捐了 500 兩銀,和他的心腹幕僚徐世昌一起加入強學會。不久他接替德國人漢那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身邊聚集了另一批新思維的人,以天津為基地,開辦「國聞報」,主編即嚴復。北京派激進,而天津派務實,只不過,北京派議論響亮,像今天的 Marketing,非常引人矚目。

一般的說法是,康有為找袁世凱入京保駕,是因為太后要廢黜皇帝,皇帝甚至有性命危險,這完全是維新派根據「風聞」的一面之詞。傳說榮祿請太后 9 月中旬到天津閱兵,伺機「行廢立大事」,事實上,太后和皇帝本來都很雀躍,榮祿則是非常落力,要將閱兵當作新政來演示,反而朝中的守舊派紛紛反對,如果閱兵是后黨的陰謀,就不會是這種局面,榮祿顯然也不是隻手遮天。

結果康有為便派學生徐仁祿去聯絡袁世凱,要袁和他們結盟,而袁世凱滿口答應 —— 這就是袁世凱兩面派說法之基礎。

徐仁祿帶回來兩條消息,第一袁世凱對變法極為熱心,第二他對榮祿有所不滿。但根據徐世昌的日記,徐仁祿來訪四天其實並沒有當面見到袁世凱,否則就不會有袁世凱的長子克定出席的紀錄 —— 這恰好與維新派的官員王照的說法相吻合。徐仁祿挑撥袁世凱和榮祿的關係,是一大敗筆:袁世凱早在練兵之初,因為「處事跋扈」得罪了許多人,紛紛向榮祿告狀。但榮祿親臨審查之後,非常讚賞袁世凱的成績,壓下一概參奏,予以力保,有這一層淵源情分,袁世凱又是何等聰明人,怎麼會上這種當?

然後,維新派向皇帝保舉袁世凱,皇帝即下令榮祿傳袁世凱入京陛見,又是一個轉捩點:因為榮祿也曾向皇帝舉薦袁世凱,也要求破格提拔,卻遭到忽視,可想而知,皇帝連著兩日見袁世凱,破格升官,又叫他和榮祿「各辦各事」,對於反對勢力有很大震動,此時的袁世凱就叫做「被擺了上台」。

蹊蹺的是,9 月 17 日見袁世凱的同時,皇帝突然寫密詔交楊銳帶給康有為,說「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他辦不到,自己的皇位也不保,叫康有為立即離京去上海。康有為不但沒有遵命,還偽造密詔,改成「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

9 月 18 日清早,不是楊銳,而是林旭帶來所謂的「密詔」,稱「朕位幾不保,命康與四卿及同志速設法籌救」,康有為特地請來徐世昌一起看密詔,要他說服袁世凱,但徐世昌又怎會表態呢?歷史學家沈雲龍記載:「世昌見康黨諸公,平素談政治改革,議論不可一世,而至緊要關頭,除痛哭外,別無善策,伎倆亦不過爾爾,於是也一掬同情之淚。」

因此,才有譚嗣同夜訪法華寺來找袁世凱的任務,要他發動兵變:殺榮祿,包圍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后(必要時候殺人)。但譚嗣同的好友畢永年日記透露,譚嗣同絕對不贊成這個計劃,只是因為有皇帝的「密詔」,「康先生必欲為之」。

無憑無據的袁世凱會不會立即去告密呢?如此天大的事,稍有一點腦子也不會輕舉妄動吧。譚嗣同又怎是毫無判斷力的人?他肯定察覺出事態絕不樂觀,因此康有為 19 日這一天內先後見過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和伊藤博文,發現「外國勢力」也無能為力,只好倉皇逃走。荒謬的是,康有為 20 日乘早班火車到天津,20 日晚登船去上海,如果袁世凱告密在先,在榮祿鼻子底下,康有為怎麼能從天津走得掉?

袁世凱直到 9 月 20 日第三次面聖之後,下午才坐火車離京,回到天津已經是晚上了,去見榮祿已經是深夜,居然只談了一會,被榮祿的兩位幕僚打斷,只好第二天再續 —— 如果是告密,天大的事,不可能容後再續吧。但是,第二天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便下令北京戒嚴,火車停駛,軟禁光緒皇帝,點名康有為兄弟,罪名只是「結黨營私,莠言亂政」,並沒有提到譚嗣同,可見這時候她還不知道「圍園錮后」的兵變計劃。

如果是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再由榮祿通知慈禧太后,時間上來說做不到,當時北京和天津雖然通車,但並無夜班車,而北京的兩個電報局也控制在維新派的手裡,根本聯絡不上。21 日袁世凱再度去總督府向榮祿匯報,此時政變事發,袁世凱不知康有為已經逃走,害怕日後受牽連,於是和盤托出。

但光緒皇帝自始至終,並不知道康有為他們想出了「圍園錮后」的主意,日後面對太后的痛斥,他一心認定是袁世凱編造的謊言,由此生刻骨仇恨。

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在先,而袁世凱「告密」在後。袁世凱在日記裡寫自己主動報信,又寫譚嗣同突訪,「氣燄凶狠,類似瘋狂」,顯然是故意修飾——為了顯示他絕非事先知情而不報。但是,如果康有為沒有逃走,不想出「圍園錮后」的屎橋,不會有後來的腥風血雨,可憐六君子結果當了康有為的替死鬼。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