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luftsliv:北歐的戶外活動精神

A+A-

近年來,香港興起行山熱,開心可行山,散心可行山,好天可行山,打風落雨也可以行山。到底是香港人特別喜愛大自然,還是只當行山作打卡好去處?有山有野,煞是「文青」。研究顯示,置身林木之間,簡單如深呼吸,不只有散心效果,更有益健康。戶外活動好處多,北歐人則一早深明此道,在北歐,有種戶外活動精神叫 Friluftsliv。

BBC Capital 的專題如此寫道:「攝氏零下 2 度,瑞典首都科技中心、斯德哥爾摩邊緣的郊區 Ursvik 的森林裡,霜凍鋪滿草地。然而,儘管天氣寒冷,午餐時間步行者和慢跑者如常活動。」寒冷的天氣沒有阻止瑞典人出外活動。製藥和化妝品公司 Perrigo 北歐總部的科學家 Tina Holm 說:「我們在瑞典有句話說:沒有不好的天氣,只有不好的衣服。」這句說話,簡潔地說明瑞典人有多喜愛戶外活動。

丹麥語、挪威語和瑞典語形容這些對大自然的熱愛為「Friluftsliv」,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戶外消遣」。在 1850 年代,著名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就曾使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在偏遠地區,花時間追求精神和身體健康的好處。

今日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更廣泛地使用這句話來解釋一些戶外消遣活動,例如在午餐時間於森林中跑步、騎自行車到湖邊與友人相聚、或者在下雪時在踩踩越野滑雪板,甚或簡單地在山間小屋放鬆放鬆。這個概念也與「漫遊自由/自然享受權」(瑞典語:Allemansrätt)有關,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都有類似的法律 —— 只要他們尊重周圍的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當地人,就可以讓人們在任何地方行走。

瑞典斯德哥爾摩 Berzelii Park,市民在午休時沐浴在陽光之中。

「北歐人的戶外活動傳統由來已久,且深植在文化之中,這起源於北歐地大而人少。」瑞典城市 Västerås 當地一位有名的戶外活動博客作者 Angeliqa Mejstedt 這樣解釋。她表示,即使北歐不少地區已城市化,他們也渴望回歸自然,享受戶外時光。單是在只有 1,000 萬人口的瑞典,就有 25 個非牟利組織,主要依靠 Friluftsliv,在 9,000 個地區俱樂部中招募了約 170萬個會員。瑞典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約 3 分之 1 的瑞典國民至少每週進行一次戶外活動。近半的瑞典國民擁有自己的或者借用親友的度假屋。

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的設計公司 Graphiq 甚至讓員工決定自己甚麼時候工作,甚麼時候到戶外活動更好。Graphiq 的聯合創辦人 Jakob 說:「這意味著當太陽升起時,人們可以去體驗戶外,當天黑時就能工作。」公司還會在附近的池塘戶外舉行會議,特別在天氣暖和的時候。

可是,經濟發展卻或多或少衝擊著這種精神。通訊方便使員工隨時可收到工作的電郵和群組訊息,有些勤勞的員工在週末或假期亦放不下工作。瑞典最大的工會 Unionen 副主席 Peter Hellberg 說:「我們是勤勞和忠誠的人,忠誠意味著在我們之中,有些人在不適當的情況下 —— 在帆船和別墅裡工作太多。」他表示,從前是享受自然,說出外就出外,現在則需要在日程中計較何時出外活動才好。

瑞典的數據亦顯示,在過去的 30 年裡,年輕人在戶外活動的時間略為減少:現在只有大約 25% 的年輕人每週至少有一次在農村或者森林度過,而在 80 年代初,這比例約為 29%。瑞典綠色能源初創公司 Watty 的 CEO、Hjalmar Nilssonne 稱,真正的 Friluftsliv 危機是,新一代都習慣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他們大多想要做些令人興奮和新奇的事,他們想去旅行,想去看新的地方,希望結識新朋友。」另一邊廂,香港擁有這麼多優美的郊野公園,為打卡也好、還是為放鬆心情也好,多親近自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懂得欣賞自然,戶外活動也可以新奇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