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行銷找代言人,Nike 不是第一人,但讓它與眾不同之處是:讓距離遙遠的運動員,呈現普通人的一面。
例如,曾經有一個佐敦的廣告,佐敦在旁白用低沉緩慢的聲音,訴說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九千多次投籃失敗、三百多場輸波,整體畫面陰暗灰沉,但最後一句話:「正因如此,我成功」,像一把煙火,照亮了整個黑夜,帶給消費者無比震撼。
- 1997 年「失敗(Failure)」。
又例如,幾年前籃球大帝勒邦·占士回歸家鄉克里夫蘭騎士,Nike 在球季開始前同步推出兩分半鐘的廣告「在一起(Together)」,廣告裡占士在球場上與隊員聚攏打氣,然後把全城凝聚在一起。讓人聯想起在高中、大學時代,那種不為名利,單純只為榮耀而戰的團隊精神。
- 2014 年「在一起(Together)」。
一般品牌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造神,但 Nike 反其道而行,把球場上偉大如神的球星,變成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不只出現在廣告裡,就連 Nike 的總部都把這些身價破億的超級球星,當成是會在公園裡面跟你打一場 3 對 3 的左鄰右里。走進 Nike 位於美國波特蘭的總部,周圍的建築物走廊,掛出的球星巨照、旗幟,都像是家庭生活照一樣,完全沒有明星架子。
哈佛商學院教授、現任 Cultural Strategy Group 總裁 Douglas Holt 分析,Nike 能夠超越品牌而變成時代印記,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它利用代言人迅速建立起與消費世界的關係,而代言人所訴求的不是財富或權勢,而是普世個人價值。
這種把絢爛歸於平凡、重視精神與態度更甚於產品的理念,成了 Nike 強大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為了堅持這個原則,Phil Knight 甚至親手開除了自己找來的第一個空降 CEO 接班人 Bill Perez。
2004 年,Knight 想要在公司經營管理上有所突破,他身先士卒,翻轉 Nike 內部高層主管皆出自原有經營團隊的傳統,從一家清潔和化學消費品公司挖角 Perez,出任 Nike 的行政總裁。Perez 也是第一個空降的外部高層主管。
完全業績導向的 Perez 進入 Nike 後,大舉進行改革。他不僅事事要求數字,要求 KPI,把所有員工搞得雞飛狗跳,最重要的,就是他無法理解 Nike 的行銷手法。在一次廣告會議上,Perez 看完新出爐的廣告,劈頭就問營銷總監:「為甚麼裡面沒有產品?為甚麼只有幾句話?」讓營銷總監哭笑不得。
Nike 的行銷賣的不是商品,而是精神和態度,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行銷內涵,就無法融入這裡的企業文化。13 個月後,Perez 被 Knight 在董事會議上無預警解職,換上由 Nike 設計師出身的現任行政總裁 Mark Parker。
「專注產品是品牌起步該做的事情,現在我們離起步甚遠,」Knight 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說:「現在應該從了解消費者是誰以及品牌代表的意義,開始學習所有親近消費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