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幫兇還是間諜?為納粹研發核武的諾貝爾獎得主

A+A-
面對國家榮損與道德兩難的海森堡。 國家地理頻道歷史劇系列 American Genius 劇照。

1901 年 12 月 5 日,一個科學傳奇誕生。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在其學術生涯中提出「不確定性原則」,對量子力學的貢獻舉足輕重,他頭頂量子力學始創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等光環。然而對後世而言,更引人入勝的也許是他在納粹時代領頭為希特拉研發核武的一段黑歷史。儘管他自辯假意配合實際旨在拖延納粹核武研究,但千夫所指中各執一詞,遺下的只是一場羅生門。

海森堡在德國出生,21 歲時在格丁根大學師從丹麥物理學巨擘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從此深受其影響。從學生時代到為玻爾擔當助手工作,以至後來共事並發表矩陣力學,共創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在玻爾的提點下,他修正了最初發表「不確定性原則」時的內容,指出運動粒子並無精確的位置與速度,不確定性就是萬物的本質。他的成就讓他以 31 歲之年於 1932 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海森堡之謎:為虎作倀還是反間計?

1933 年海森堡仍在萊比錫大學執教時。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就在此時,納粹降臨。海森堡身邊的科學家朋友與同僚紛紛離開出國,唯獨他卻留在德國,甚至當上了納粹核武研究計劃的領頭人。當大部分逃亡美國的德國科學界精英與昔日好友,投靠位於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支援美國曼哈頓計劃時,海森堡則選擇服務納粹。1939 年他去信德國陸軍武器局建言:「提高鈾 – 235 濃度,是保持機器體積不致過大、生產爆發力比迄今所見的所有炸藥高十倍的武器的唯一方法。」未幾他加入納粹的「鈾俱樂部」,與曼哈頓計劃一爭長短。

後來的勝負眾所周知。美國先於德國成功研發,當年落在廣島與長崎的核彈就是證據,據講德國失敗的關鍵在於海森堡錯誤計算製造核彈所需的鈾 – 235 重量。一直以為研究進度領先同盟國的海森堡難以相信己方的失敗,甚至拒絕承認廣島核爆的事實。當時他已被攻入德國的同盟軍俘虜,被監禁在受監聽的房子,後來公開的監聽轉錄本顯示,海森堡直到當時才對自己的誤算恍然大悟。然而當德國納粹大勢既去,海森堡卻為自己辯護,表示當初拒絕去國是為德國保存科研人才,研究無功而還則是自己刻意為之,偽造數據誤導團隊以拖慢進程, 1948 年他在給荷蘭數學家 Bartel Leendert van der Waerden 的信上這樣說:「我個人絕對視幫希特拉造核武為犯罪行為。」

關於當年玻爾與海森堡見面的談話內容,雙方說法大相逕庭,2002 年電影「哥本哈根」就探尋箇中真相。 電影「哥本哈根」劇照

但是此番說法一直未獲認同,曾經亦師亦友的玻爾在一封從未寄出的書信中憶述 1941 年二人在哥本哈根會面過程,當時海森堡指德國終將勝利,努力拉攏玻爾效力德國,並透露自己主持納粹研究已有兩年之久:「你當時言談間給我強烈的感覺,其時德國發展核武的研究均在你主導之下。」科學作家 Philip Ball 2014 年出版專門考究納粹治下科學家們的政治角色的書作 Serving the Reich: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Physics under Hitler 亦認為,真相是,海森堡是誠心研發核彈只是失敗了,關於他故意拖希特拉後腿的說法,至今均無實證。

海森堡的本意為何,又是甚麼阻止了納粹「無可能避免」的勝利,至今都未有定案。有指諾貝爾獎得主不可能計錯數,只有故意摧毀納粹核武計劃才能解釋錯誤;又有指當時德國研究資源緊拙,加上納粹逼害致令國內科學人才凋零,核武研究無以為繼才是失敗主因,眾說紛紜 —— 可以說,海森堡為後人留下的除了「不確定性原理」,還有這個永遠無法確定的「海森堡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