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近年常將社會大小問題歸咎於土地供應不足,其實放眼世界,無一倖免,不少發達城市都陷入相同煩惱。據 BBC 引述,全球每星期有 300 萬人搬遷到大都會生活,幾乎等同聖地牙哥或者基輔的人口。聯合國曾於 2016 年作出預測,到 2030 年,將會有 60% 人口居住於城市地區。
覓城市而棲,結果無家可歸,土地不足固然是人類當代的重大社會問題,另一個潛在困擾,則是海洋水位上漲。多年以來都有學者提醒,不久的將來某些國家會被海洋完全淹沒,要解決未來的土地問題,工程師和研究者都紛紛提出,人類或者需要還原基本步,重新審視如何建設城市。這是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概念 —— 既然土地是問題,不使用土地可以解決嗎?有專家建議,人類應該轉而投產海上都市。
對抗海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中淵源甚久,土地不足加上海水持續侵蝕陸地,填海工程或發展人工島的做法全球普遍。舉例說,新加坡有 25% 的城市面積是填海而來,東京和杜拜都早已發展人工島作為科技城市。當然,最佳例子就是荷蘭。對比古今地圖就會發現「上帝創造了世界,荷蘭人創造了荷蘭」這句話毫不誇張,如今荷蘭國土有很大比例是過去幾百年不斷填平北海而得來。
填海工程與發展海上都市是兩套概念,坊間有不少聲音都質疑後者的可能性,會否太過異想天開,到頭來只是一座空中樓閣?BBC 電台就此訪問了主張開發海上都市的設計師。在填海經驗豐富的荷蘭,建築公司 Waterstudio 創辦人 Koen Olthuis 表示:「是時候把海洋當成朋友,而非敵人了。」如今一批海上企業家(Aquapreneurs)深信,與其像舊時的做法對抗海洋,不如利用海洋,更可能成為解決住屋短缺和人口增長問題的最佳良方。Waterstudio 致力開發可以興建住宅和辦公室的浮動平台,他們最初計劃在海上建立一個小社區或者讓公司進駐,但 Olthuis 的野心顯然更大,他相信最終人類可以將一座城市搬到海上。
Olthuis 形容:「試想像一下,城市的發展會變得像呼吸一樣,你可以接駁和操縱浮動的房子以及其他建築物,亦能按照季節調整城市的面貌。」其意念是興建一座猶如巨型木筏的飄浮基地,基地之上可鋪設馬路,興建樓宇和公園。陸地都市受土地限制,其規模固定,不易重新設置,然而,浮動的海上都市則更加靈活,不需要清拆,便可因應時代改變和人口增長作出無限次重塑。
另一方面,海上都市的設計能夠讓海水發揮自然冷卻作用。夏天時,都市可以移動到其他地方降溫,冬天亦然,而且城市能隨時擴建,例如收容國際難民或配合旅遊旺季的人流。一旦都市人口變少,同樣可以拆細,將海上都市回復原狀。Olthuis 更為長遠的構想是,對於地球上的窮困地區,海上都市會成為他們的救星,它能用來生產糧食、作公共避難所或替提供生活所需的能源。
當然,Olthuis 的構思,是一個仍然跟陸地有著連結的海上都市,發揮輔助或補充功用。但另一批海上都市主張者,想法則傾向把海洋和陸地完全分開。「人類可以在海洋上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自稱為海上佈道者(Seavangelists)的 The Seasteading Institute 發言人 Joe Quirk 相信,於未來出現的海上都市,將為人類社會樹立一個全新形式的政權。
這概念最初在 2008 年由經濟學家 Patri Friedman 和矽谷開發者 Peter Thiel 提出,當一個移動的海上都市「游出」國際水域,意味著它可以成為「初創」(Start-up)國家,甚至訂立自己的法律制度。海上都市的國土將由 50 米闊的板塊連接而成,國民可以按意願加入,或者離開。Quirk 相信海上國家的誕生將有效改善人類社會:「在這個海上政權,將很難出現暴君統治的情況,因為若你表現不濟,島國隨時會被國民解體。」
由於不存在過去的社會結構限制,於概念上確實可從海上都市預見一個政治烏托邦的雛型。當然,這還需考慮如何真正實踐。歷史上早有出現同類案例,在 1967 年,私人電台播音師 Roy Bates 霸佔了北海一個荒廢的軍事設施,並對外聲稱獨立建國,名為「西蘭公國(Principality of Sealand)」。一如所料,國際間並不承認這項創舉,聯合國當時指出,人工島或海上建築不符合島嶼的定義,所以不接納建國的說法。
有人異想天開,同時亦有人從實際角度出發,推翻了人類從陸地遷徙至海上的可行性。很多人都直覺相信,出了公海,就像電影情節般「無皇管」,山高皇帝遠,凌駕於法律之上。誠然,公海沒有人類社會的法律,卻有大自然法則。你最需要面對的,將會是致命的惡劣天氣。置身公海的海上都市,不管跟太平盛世有沒有緣,都需要不斷承受 20 米高的海浪衝擊,以及近乎每日都出現的風暴吹襲。修咸頓大學船隻力學與工程學教授 Philip Wilson 對各種海上都市的憧憬大潑冷水:「你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隨著海浪大起大跌。」
他認為,面對異常嚴峻的海洋環境,海上浮動建築群的想法未必能夠如願以償:「假如真的興建一個海上都市,但有一半人口會暈船浪,相信人類並不希望生活在其中。」
儘管如此,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海上文明(Seavilisation)還是有望實現,不過,會在靠近陸地的位置發展起來。大溪地群島附近海域籌建的高科技移動島嶼,預計在 2020 年峻工,超過 1,000 人表示有興趣搬進去。不過,島上每個移動板塊索價 1,500 萬美元。在海上都市生活很肯定貴過大多數陸地城市,現階段只屬有錢人的玩意,長遠是否真的像設計師的初衷,能令地球上的窮人受惠,則屬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