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冷氣房不坐,反而落田種菜?你沒聽錯,這是不少美國青年的「新」活方式。美國農業部最新的農業人口普查顯示,35 歲以下的農夫人數在過去一個世紀內第二次出現增長,受訪的青年農夫當中,多達 69% 擁有大學學位,比例明顯高於總人口。這些高等教育、住在城市、從未務農的男女,選擇歸園田居下鄉耕種蔬果,而消費者對本土及可持續食品的需求漸增,亦為這些新手農夫提供了出路。多名專家更指,這種風潮或為整個糧食系統帶來廣泛影響。
其實這個趨勢早於 10 年前開始。2014 年的農業人口普查指出,在 2007 至 2012 年間,25 至 34 歲的務農人口增加 2.2%,與其他年齡組劇減兩位數的情況截然不同,在加州、內布拉斯加州及南達科他州等州份,新手人數更多了 20% 甚至以上。有趣的是,全國青年農夫聯盟的民調反映,大部分初哥都並非長於農家,他們亦比一般農夫較願意以有機方式栽種、有限地使用殺蟲藥及肥料、較重視農作物或動物多樣性,以及積極透過社區支援農業計劃(CSA)及農墟,參與本地糧食系統。
32 歲的 Liz Whitehurst 正是其中一員。她成長於芝加哥市郊,畢業自一所文理學院,曾涉足多個行業。直至 2015 年,她向一名退休農夫購入一座約 18 畝的農場,並從華盛頓搬到農場所在的馬里蘭州 Upper Marlboro,開展務農生涯。現時她與兩名女性朋友住在她的 Owl’s Nest 農場,種植有機辣椒、椰菜、番茄和沙律菜,每週 3 天會摸黑起床,跪在田裡親手收割蔬菜,收成則透過 CSA 及農墟賣予餐廳,作為收入來源。她們承認錢不好賺,但早已有此覺悟。「我想要帶來正面影響,但畢業後的幾份工作都難辦到。相反,耕作時能帶來改變。那改變是即時的。」Whitehurst 解釋。
前農業部副秘書、喬治華盛頓大學食品研究所所長 Kathleen Merrigan 相信,Whitehurst 說的改變會因為年青農夫的增加而擴大,成為商業食品系統的一大部分。管理顧問公司 AT Kearney 指出,Walmart 及 SuperValu 等多間全國連鎖店,已開展「本地食品購買」計劃。年青農夫亦創立自己的「food hub」,共同儲存、處理及銷售食品,並以較相宜的價錢向雜貨店及餐廳供貨。Eve Turow Paul 專為面向千禧世代的農場及食品公司提供意見,她表示:「我常接到農夫的來電,問本地和有機耕作熱潮何時告終,而我樂於告訴他們『看看這世代,你不加入就要被淘汰了。』」
年輕農夫的增加亦有望為農業老年化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畢竟在過去數十年內,美國農夫平均年齡趨近 60 歲,而中型農場因後代無意繼承而面臨存亡危機。這些中型農場對鄉郊經濟、創造就業及稅收均十分重要,並能同時供應主流市場、回應環境改變及顧客需求。但農業部數據顯示,在 1992 至 2002 年間,全國失去逾 25 萬座中小型商業農場。俄亥俄州大學鄉郊社會學家 Shoshanah Inwood 相信,若現時的年青農夫能堅持下去,他們能為中型農場提供支持,並從中防止土地落入大型工廠,或住宅開發商手中,確保鄉郊社區和糧食系統的彈性。
只是若談世代交替,仍屬言之過早,新手農夫的數目遠不足以填補現時的人手流失。據農業部資料顯示,在 2007 至 2012 年間,雖有 2,384 名 25 至 34 歲的新人加入,但同時損失近 10 萬名 45 至 54 歲的農夫。再者,年輕農夫在開展及擴大事業時,往往面臨艱鉅的挑戰。農地及農耕用具的成本高昂,而他們多在仰賴政府計劃,包括育兒津貼及公共醫療保障,以應付基本需要。全國青年農夫聯盟的民調更發現,46% 受訪的年青農夫視學債為「挑戰」,因為這既令財政百上加斤,更會令他們失去收受其他信貸的資格。
不過,全國青年農夫聯盟行政總監 Lindsey Lusher Shute 指出,她自合辦這個倡議組織時,便留意到 8 年來首波「歸園田居」的浪潮興起,她認為若有新的政策措施推出,包括寬免助學貸款及農場轉型計劃,將可進一步幫助這批農業新力軍。「年青農夫傾向小規模和直銷予市場,因為這是他們進入農業的可行途徑。但很多人在入行後改變了,將規模擴大或轉為批發。」
就在去年,一間網上雜貨店聯絡 Whitehurst,表示有意購買她的蔬菜。雖然她的農場的供應有限,但對方計劃向多間小型本地農場進貨。 只是,她最後仍然拒絕這項交易,最大的原因是她怕自己無法以對方希望的低價,來出售自己的蔬菜。「雖然此時此刻,我只想做得更好,不是做得更大。但再過幾年的事,又有誰知道。你到時候再來問我好了。」Whitehurst 如此說道。前路如何她也看不清,但至少她現在仍想留在田內,種好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