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士心理學

A+A-

香港某些餐廳有種怪現象,明明伙計們沒甚麼服務可言,甚至乎態度惡劣,結帳時卻還得付 10%「服務費」,跟被搶劫沒兩樣。其實付小費這種做法,在 16 世紀的英國誕生時,乃過夜的客人給屋主的下人留些錢,純屬自願性質。此事成了習慣並傳遍世界以後,各國卻對何時要付、要付多少、付的對象和理由,自成一套規矩,甚至在部分場合,令給貼士變成指定動作。

同是在餐廳用膳,在美國你一般需付 15-25% 小費給侍應;在巴西和紐西蘭則需約付 10%;在瑞典則付 5-10%。只是若你人在日本,付帳時多給些錢想當作貼士,反會為店方造成困擾 —— 因為當地人習慣只收實際的消費金額,所以看到客人留下錢便推門走,倒會著急起來,怕你忘了找零。不過同為服務行業,為何有的國家想你多付些,別的國家卻一毫也不收?

康乃爾大學飲食業管理系教授 Michael Lynn 就給予小費這種習慣,進行了廣泛研究。他指出:「研究顯示,一個國家的人民若性格較為外向,他們會向較多服務供應者給予小費,小費的金額亦較高。」惟他補充,社會規範、收入差異,以及是否慣常付服務費,都是影響一個國家小費付多付少的重要因素。譬如去年一項研究顯示,到訪美國乃其他國家形成小費比率的因素。

賓夕凡尼亞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兼研究作者 Edward Mansfield 形容:「小費雖是經濟結果,但它的根本是一個社會規範。」他解釋,外國學生、公幹人士和遊客們到了美國,或會跟隨當地付貼士的做法,並將之帶回祖國。Mansfield 指出:「訪美人數佔全國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小費佔消費額的比率也通常較高。」

但當小費從當初的自願性質,變成現時帳單上的「不可或缺」,很多顧客質疑這做法是否恰當公平。從政府看來,理應贊成廢除貼士,畢竟小費不會報稅,令國庫少了收入。對餐廳來說,侍應沒了貼士就少了收入,店主也無法以較低薪金聘請員工,人工成本隨之增加,價格也得上調。惟店主無法拿到貼士再重新發予其他員工,包括廚師和洗碗工,而且小費有可能影響食客評價。

一篇將在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發表的文章中Lynn 及韋恩州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Zachary Brewster 指出,很多本來設小費的餐廳開始推行不給小費的政策,在網上的食客評分會變差,以 5 分為滿分的標準,大約會下降 3 分之 1。Lynn 解釋:「食客期望小費會成為員工的推動力,所以我期望有收小費的餐廳會有更好服務,令我更加滿意,而這可能會產生偏見。」

與此同時,他們發現餐廳若設強制性服務費,評分會較把服務費算進菜式價格中的餐廳為差。Lynn 表示:「貼士減少餐廳予人的昂貴感,因為服務成本並非建立在餐牌價目。若餐廳以一種可憎的服務費取而代之,那明顯就是成本。若餐廳它加進價目,我是不討厭這樣付款買服務,但如此一來餐牌價目就會變高,看起來較為昂貴,讓人望而卻步。」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那就是高級餐廳。「這些餐廳用小費以外的事物,來展示其優良服務。因為價格異常高昂,店內氛圍等所有一切都令食客深信,有沒有小費制度,這裡都會提供優質服務。再者,這類餐廳一般較小,侍應與食客的比例較低,即使沒有小費作為推動力,管理層亦能確保侍應把事情做好。」Lynn 說道。

前年起大型餐飲集團  The Union Square Hospitality Group 亦加入「無貼士」行列,從位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 The Modern 開始,旗下餐廳都取消小費制度。集團的首席文化官 Erin Moran 表示:「在小費的世界,客人決定幕前員工應獲多少報酬。」集團廢除貼士制,則是為了上調幕後員工的工資,並直接管理員工的職業發展。她承認前線員工受到影響,難處亦較想像中多,但食客普遍支持改制,The Modern 的員工流失率開始下跌。她相信長遠來看,這項政策對博物館將有所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