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體物語:吃飯而喪命的時代

A+A-

近來生酮飲食法冒起,經常被視為減肥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土法。其實生酮飲食源自 1920 年代,初衷乃治療小兒癲癇,後來更被發現對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憂鬱症等均有療效。日本婦產科醫生宗田哲男書作「生酮飲食-現代人的健康救星:如何透過低醣飲食找回健康」,憶述作為病人和醫者體驗生酮療效的經驗,並羅列前人及個人研究成果,力證「酮體才是人體的基本能源」,被公認為人類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反而有害。

生酮飲食是旁門左道?

今天絕大多數健康指引都建議我們跟隨飲食金字塔,奉行高醣低脂飲食。所謂「醣類」即碳水化合物,被認為是人類的主要能源,相反,酮體被指有害健康。「酮」是脂肪酸與胺基酸的代謝物,換言之是人體脂肪分解而生的物質,被心肌、骨骼肌、腎臟等器官當作能源使用,在一般飲食習慣下血液中含量會在 26 至 122 umol/l 水平,而在高脂(多肉)低醣飲食下酮體水平則會上升。

使用酮體代謝被認為是飢餓時身體迫不得已的對策,不過,宗田的研究就從胎兒臍帶血和絨毛中發現低血糖及高酮體值,嬰兒由在母胎成形起直至出生後 4 個月大,仍維持高酮水平(胎兒絨毛中含量在懷孕 6 周最高可達 2,000 umol/l),反映人類在新生階段依靠酮體而非葡萄糖維生。這一方面否定了酮體有害論,另一方面也意味酮體是人類的基本能源。宗田認為,生酮飲食其實無異於人類祖先的飲食,只因後來低脂教條大行其道,使人本能對肉類脂肪心生排斥,其實肥胖是因醣類吸收過量造成,脂肪只是醣類的替罪羊。實際上就腦細胞而言,酮體甚至是比葡萄糖更理想的能源 —— 當 1 個葡萄糖份分子只能變換成 2 個腦細胞所需的三磷酸腺苷分子(ATP),1 個脂肪酸分子卻可經過 7 個循環產生 129 個分子的 ATP。

「酮體有害論」的另一常見論據,是它會引起酮酸血症,損害細胞,導致倦怠無力、嘔吐噁心。不過宗田反駁,酸血症的成因根本不是酮體水平過多,而是人體內的胰島素水平過低或失效,引起異乎尋常的高血糖,此時只要補充胰島素即可解決。

目前,英國與美國已認可低醣飲食,瑞典更是從 2014 年起提倡高脂低醣飲食

吃肉治病真有其事

宗田最初嘗試生酮飲食只為治療糖尿病,採取以魚類及肉食為主食的飲食半年後,意外發現連帶治好脂肪肝和高血壓,一日一餐不單沒有令他疲倦,反而改善睡眠、提高白天注意力。除了以上「富貴病」,宗田在書中亦指出,低醣高脂飲食可治療認知障礙症、失智症、憂鬱症、牙周病、小兒癲癇症等等。作為婦產科醫生,他將生酮飲食應用於治療妊娠糖尿病上,成果超卓,挽回許多傳統療法(一味注射胰島素)束手無策的妊娠糖尿病病例,透過控制孕婦吸收醣質(如米飯、麵包、意粉、甜點等),改以食肉為主,扭轉妊娠糖尿病,使被主流醫院放棄的嬰兒也能順利出生。

其中,懷孕後被診斷為 1 型糖尿病、33 歲的孕婦倉形安利,被主流醫院拒診後,輾轉到宗田診所就診,直至分娩前遵從生酮飲食原則,血糖值回穩,降至糖尿病水平界線而下,最終生產時酮體水平高達 5065 umol/l,既無出現酮酸血症,嬰兒亦健康無缺陷,母子皆平安。宗田解釋,酮體本身並無毒性,因此即使血液含量倍增也不會危害健康,反而血糖值超標會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死亡,需要密切控制。

現代營養學的五大迷思

在宗田鍥而不捨推廣生酮飲食的過程中,見識過不少保守學會固守營養學迷思,盲目追捧對治病無益的醫療方法,以下是當中 5 個迷思:

1. 控制卡路里攝取量能治糖尿病

實際上兩者風馬牛不相及。而且大多數人控制卡路里的方法是從比例上增加攝取碳水化合物,當中所含糖質反而會推高血糖值,使糖尿病惡化。

2. 飲食最緊要均衡

雖然現代人飲食講求均衡,實際上進食比例卻嚴重失衡,光是碳水化合物就佔總食物攝取量的 60%。宗田認為,這種沒有足夠證據支持的鐵則,限制了其他飲食法的可能性。

3. 肉與脂肪會提高膽固醇,不宜多吃

這個說法已被否定,而且日本厚生勞動省已於 2015 年廢除食物膽固醇的攝取上限。

4. 脂肪有害;碳水化合物有益

正確而言,肥胖是由醣類攝取過多造成。

5. 酮體有害論

這是宗田亟欲糾正的錯誤觀念。他認為,酮體不單無害,而且是人類主要能源,是健康及抗老化的關鍵。

因吃白米而喪命的時代

說到碳水化合物有害,此話又何解?蓋因醣質及高升糖值作祟,當中尤以白米嚴重,「米飯通過喉嚨後,就跟砂糖相同。」假設 1 碗白飯 150 克,醣類份量就有 55 克,即 17 顆方糖,而且進食後 1 小時其升糖指數與糖水相若,之後也能讓人體長時間保持高血糖狀態。值得留意的是,白米除了醣質,幾乎不含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由於白飯甜味不若砂糖明顯,使人輕易大量進食。順天堂大學教授白澤卓二因而稱其為「白米中毒」。近藤正二博士在其書作「日本長壽村與短命村」中,就強調多吃米飯的村落短命居多:「從小就吃米飯的人,幾乎年紀輕輕即死亡,例如東北地方的稻米著名產地就是如此。」其中稻米之鄉秋田縣就是短命村之一,而以芋類和小麥而非白米為主食的志摩地方,人們就普遍長壽。

捍衛白米的人會說,白米是「自古而來」的人類主食,何來有害?宗田就在書中澄清兩點,一是在人類過去 700 萬年演化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飢餓戰鬥,在三餐不繼是常態的時代,人體能量系統根本不會倚賴不能長久貯藏的醣質作為主要能源。二是我們的祖先過去以肉類或粗糧為主食,直到 18 世紀歐美開發小麥的精製技術,人類才開始食用白米、白麵包等會使血糖快速上升的精製食物,其他升糖指數更高的飲食如速食食品和可樂就更遲出現。總的而言,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均是在人類社會逐漸富庶起來後才出現並普及。宗田概嘆,人類應了解食物本來的物質,而非執迷偏見:「從對白米的幻想中冷卻下來,再一次思考如何使用白米的時代已經到來。」

生酮飲食法兩例

「生酮飲食-現代人的健康救星:如何透過低醣飲食找回健康」書影。

若以生酮飲食為大方向,實際應該如何執行?不同團體有不同想法,例如日本機能性醫學研究所的齋藤糧三醫生、順天堂的白澤卓二等人組成的「生酮飲食團體」,就主張:

  1. 飲食不計算卡路里
  2. 不攝取醣類(碳水化合物)
  3. 確保每天攝取 60 克蛋白質
  4. 從蔬菜攝取膳食纖維及礦物質
  5. 每天攝取 1 到 2 大湯匙椰子油

另外,京都高雄醫院的江部康二醫師,則提倡三種飲食法,在日本最為著名,第一種針對糖尿病及瘦身,第二種效果優於卡路里控制餐,第三種則只適合瘦身而不合治療糖尿病:

  1. 超級低醣飲食法:3 餐均不吃醣類,而且不吃主食
  2. 標準低醣飲食法:3 餐中有 2 餐不吃醣類,僅一餐(晚餐以外)吃主食
  3. 小型低醣飲食法:3 餐中有 1 餐不吃醣類,不吃主食

不過無論如何,不同的飲食方式各適其適,效果亦因人而異,即使生酮飲食確有療效,最好還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配合酮體值及血糖值的恆常監察,以策安全。近年日本就有不少人因胡亂跟隨減糖減飯熱潮,導致卡路里攝取量不足,影響生活,有專家就警告,完全斷糖可造成代謝症候群,控制飲食應適可而止,均衡攝取營養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