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為甚麼畢業生首選跨國企業?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現在不少學生寧願不上堂也會去面試,準備 CV 之類。看到不少 90 後年輕人都聯群結隊去各大公司申請職位,特別是跨國公司的 MT(見習管理人員)的職位,又會努力以申請海外公司為首,特別是明知機會不大和位置少,大家也要申請,原因為何呢?

不少跨國企業都有開明和自由的企業文化。跨國企業在港設立的分部,不少其實是亞太區總部,一般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上至管理層,下至經理,隨時是德國總裁、南韓上司、內地海歸團隊及跨部門本地同事,有別於中小企和政府只由華人作主導角色。一般而言,在這些跨國企業工作,開會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管理層和上級鼓勵員工發言,員工平日在不同項目也有其自主性。成功歸於團隊,失敗上頭會頂。而英文的運用也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有著不同的口音,在茶水房大家各有各沖咖啡奶茶,而不是倒杯水急急腳回辦公桌工作。

年輕人都愛在跨國企業工作,另一個原因是職銜一般較大和有型。現在畢業生走在街上,朋友同儕聚會、轉工等,一張名片寫著 Officer,一張寫著副總裁,一張寫著項目主任,可能薪金都是一萬幾千,但優越感大大不同。不少跨國企業人力資源部都懂得這個做法,一定要給年輕職員滿足感和成就感。21 世紀,最需要的就是人才,留得住人才,最需要的就是合理的薪金和職位。要有能力的年輕人,捱、加班、出盡力和做幾年,跨國公司用的方法不是逼,而是在關鍵點下功夫。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不做過跨國公司不會明白的,就是管理層一般而言都非常鼓勵員工持續進修。直屬上司會不斷發電郵叫年輕下屬去上課,多報名參加業界的工作坊和交流活動。建立領導力、充實最新的業界知識和大趨勢,是公司管理層認為最重要的事。有些本地朋友經常問,為甚麼在跨國公司工作的人好像不用坐在辦公室?事實上,那個位置跟咖啡店、共享工作間或是街邊隨便一個位置沒分別,在大企業工作隨時隨地都是拼勁十足,隨時隨地都在吸納新知識,然後應用在工作上。

其實與其只把精力放在跨國公司和 MT 身上,不妨也看看一些本地企業、中小企和初創企業的職位,人工和位置未必非常吸引,但憑著努力和工作經驗,到了 25、30 歲也大有空間轉到跨國公司出任中層位置,或者成為決策人士。如果把所有精力和時間都放在申請跨國公司,到了下年 2 月、3 月不停接到面試失敗、最後一關被淘汰的消息,對個人來說打擊可能很大。筆者見到不少畢業生在好的企業上班,憑著自身的努力、進修及找到發揮所長的空間,從而得到機會和升職加薪,絕對不比一個跨國企業的見習管理人員遜色。最近約見不少本地華資企業,都聽到他們開始變革,不論是工種、人工、職位和公司文化都開始改變,年輕人畢業時也不妨多考慮。

同學們,你們遇到甚麼機會和挑戰的話不妨多交流,一起尋找最理想的工作機會。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張景宜,遊走於新加坡、北京、台北和倫敦的媒體人。曾於海外電視台、報章和網媒工作,閒時亦為兩岸三地智庫提供政策研究和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