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網紅」這個本應凡事平心而論、以事論事的「行業」,剛崛起時,也有過一段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光日子。直到有 KOL 接廣告接到寧濫勿缺,不論所言所行一概「睇錢份上」,始露出馬腳,受眾看穿其商業本質,根本不是所謂「純分享」。於是當「如何活用 KOL 的力量」才剛成為行銷新課題時,研究已經發現 KOL 的號召力正逐漸退潮。
受眾:「KOL 收錢發貼。」
英國公關公司 Splendid Communications 早前發表報告,反映人們對 KOL 逐漸失去信心,認為他們貼文並非出於真心真意。它與市場調查公司 OnePoll 合作,訪問 2,000 名有留意至少 1 名 KOL 動向的受訪者。結果顯示 43% 人認為他們口是心非,會推介自己不喜歡的產品;另有 52% 認為他們但凡有「私心推介」,都只是收錢辦事;至今仍相信 KOL 只推介自己欣賞品牌的人只有 5%。報告同時揭示,濫用 KOL 號召力賣廣告會造成反效果。61% 人承認曾因 KOL 亂賣廣告, 一怒之下取消關注。向 KOL 落廣告不單未能增加說服力,更可能減低推廣活動的可信性,進而影響整個品牌的信譽。
Followers 求多不如求少
不過,消費者對 KOL 有戒心,並不代表此途已走入末路,KOL 行銷公司 Mediakix 最近的研究就找到了轉機。它比較 Instagram 上知名度不同的 KOL 的影響力,發現兩者相若。雖然 followers 以十萬計的「大 KOL」賣廣告時接觸人群更廣,但 followers 在十萬以下的「小 KOL」,廣告貼互動率(即每個貼文互動數除以 followers 數)竟與之不相伯仲,甚至稍勝前者。此前 KOL 行銷平台 Markerly 的同類調查亦顯示,KOL 在 Instagram 得到的 like 數比率與其 followers 人數成反比,「小 KOL」賣廣告時得到的互動率最高可比「大 KOL」多 5 倍。
「小 KOL」賣廣告之所以較能得到 followers 賞面捧場,是因為他們平日的發文較之能媲美明星的「大 KOL」更貼地親切,廣告內容包含更多個人感受,容易引起受眾共鳴。而且由於「小 KOL」多非全職,不靠廣告費維生,較著重個人形象,不只求財,更關心產品本身的功效,因此能樹立良好口碑,說話更有說服力。對需要賣廣告的公關來說,想活用 KOL,無需介意 KOL 支持者不夠多,知名度不夠廣,因為他們隨時可帶來意外宣傳效果。
廣告欺詐:假 KOL
當行銷戰場搬上網絡世界,變數頻生,連廣告費是否用得其所都難以核實。網絡廣告片段可以被濫播,KOL 也有假貨,美國就有市場行銷平台被揭發造假,偽造 KOL 騙取贊助。買 followers 買 like 買留言成本之低渠道之常見並非新聞,只要有心有金,不論見識與牙力,誰也能當 KOL。說來誇張,但這種歪風香港又何嘗沒有。從前廣告商要落廣告到大賣的雜誌上,令雜誌變成「廣告雜誌」,讀者人數因「廣告」而退潮;KOL 原意是「關鍵意見領袖」,先有獨到意見才有追隨者後有公關垂青。現在情況跟從前讀者離棄雜誌的原因無異,若不能回歸本意,當個有見識有批判思維的意見者,反而長期追逐廣告和贊助費隨時變更口風,除了追隨者要獨具慧眼,看穿非真心的「廣告」;廣告商亦應當個精明消費者,不要盲目把資源投放在假貨 KOL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