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薯仔:18 世紀法國糧食小史

A+A-

問到薯條的英文是甚麼,多數人或會答「French fries 」(字面意思即為「法式油條」)。「法國薯條」的由來背後,其實有一段鬥爭史。

馬鈴薯(俗稱薯仔)於 16 世紀由南美洲傳入歐洲。最初歐洲人不喜歡吃馬鈴薯,只將馬鈴薯當作觀賞植物,直到 17 世紀愛爾蘭人才開始廣泛地種馬鈴薯來吃,而在德國和英格蘭食馬鈴薯的人也漸漸增多。

不過在法國,直到 18 世紀中期,依然甚少人會種馬鈴薯食用。雖然馬鈴薯已經有法語名稱,例如土壤專家 Olivier de Serres 將馬鈴薯稱作「Cartoufle」,坊間亦有俗名「Pomme de Terre」,不過多數人只用其拉丁文稱呼。當時法國人普遍覺得馬鈴薯是下等人的食物,只有社會地位低的人或畜生才吃。1749 年,作家 Combles 在其家庭食譜中推薦馬鈴薯,也沒有忌諱這種看法,只說高等的人吃甚麼食物都能顯得高貴。在食譜裡,Combles 教人以炭烤馬鈴薯,吃的時候加一點鹽;另一種煮法是以水煮馬鈴薯,煮熟後切片,混以肉碎、洋蔥、牛油來吃;第三種就是今時今日薯條的做法,將馬鈴薯切成薄片,蘸麵粉油炸。

食譜有是有了,不過其時法國幾乎沒有農民種馬鈴薯。不但沒有人熟知種植的方法,甚至有傳言說馬鈴薯能散播疾病,令周圍農作物枯死;又說種過馬鈴薯的泥土,不能再出產其他農作物。著名啟蒙思想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也將馬鈴薯視為賤食,他在著名作品「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中說,只有饑不擇食的人才吃馬鈴薯,又說馬鈴薯會令腸胃有氣體,只有農民和勞工階層才不介意。

1756 年,7 年戰爭期間,藥劑師 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 遭敵軍俘虜,幸有馬鈴薯充饑而生還。回到法國後,他就詳細研究這種植物,為馬鈴薯釐清坊間種種傳言。他的研究心得和報告加起來厚達 15,000 頁,在政府為解決飢荒收集意見而舉行的論文大賽中勝出,受到貴族和皇室賞識,並在國王的命令下出版成書。

他後來決意參政,但提名遭否決,反對者指其「想逼全法國的人一起吃馬鈴薯」。否決的理由看來荒誕,背後的真正原因,卻是因為他曾經見過國王,遭人嫉妒。法國大革命之後,經歷過糧食緊絀,法國平民開始接納 Parmentier 之說。到了拿破崙統治法國時,他的馬鈴薯食譜已經家傳戶曉,無人不識。

今天,在法國菜單上或會看到 Parmentier 這個字。有馬鈴薯的法國菜餚,不一定有 Parmentier,但以 Parmentier 來命名的菜餚,必有馬鈴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