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機舖」流行一種遊戲,讓人在限時內從兩幅圖中找不同,而高潮所在是揭曉答案那刻 —— 拼了命也找不到的差異,原來就在顯而易見的地方,才驚覺自己何其粗心大意。不過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眼大睇過龍」看來是天生注定,即使你再刻意集中精神,仍有可能忽略近在眼前的人事物。
人之所以「發雞盲」,某程度與物件的體積有關。近日一份刊登於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研究顯示,人們傾向看漏一些體積與周圍物件不一致的東西。譬如在一張拍攝洗手盤的照片中(上圖),絕大部分人先會發現那支普通大小的牙刷,卻難以找到甚至完全忽略另一支置於後方的巨型牙刷。這揭露了慣性期待對我們的觀察力影響強大。
但研究人員還想知道,人類若跟電腦相比,在觀察環境的能力上有何差別。因此在研究中,實驗參加者與一套擁有先進電腦視覺的系統,需要在 1 秒之內,從一個電腦產生的情景中選出一樣物件,這物件有可能是存在、並不存在或放大了 4 倍。結果顯示,人類看漏巨型物件的比例,較看漏正常物件多出 13%,電腦則不受物件的大小影響。
研究作者之一、加州大學芭芭拉分校視覺和形象理解實驗室心理學家 Miguel Eckstein 表示:「我們對於影響如此顯著感到十分驚訝。」特別是當一個人首次遇上一張攝有巨型物件的照片時,多數會對該物件視而不見,但 Eckstein 強調這並非缺陷:「這是一種有用技巧,讓大腦快速處理場景,找到我們正在尋找的東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毋需時常找尋巨型物件。然而,當你苦苦尋覓那串未有放在固定位置的鑰匙,或傾向看到某位同事衣服上的污跡卻看不到另一位的,那有可能歸咎於這一種相關現象。認知心理學家兼 The Invisible Gorilla 一書的作者 Christopher Chabris 解釋:「我們會注意到甚麼,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預期應有甚麼存在。」
「在眾多建構期待的資訊當中,(物件的)相對尺寸只是其中之一。假如沒有預期一件東西的存在,我們就難以注意那件東西。」Chabris 表示:「當我們不去注意它,我們就很可能看不到它。」有時候,這種現象有時會被稱為「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西華盛頓大學曾就此現象進行相關實驗,當數十人經過一棵掛滿鈔票的樹,有些人甚至曾直視該樹,但他們對於樹上的現金,全都視而不見。研究人員曾一樹鈔票換成其他物件或聲音,包括踩著單輪車的小丑、手槍、打鬥甚至一名穿著猩猩裝的男人,惟人們都不曾察覺。
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相信,人類這種忽略超大物件的傾向,乃是「大腦採取有效策略,快速剔除潛在干擾物所導致的副產品」。只是,在另一方面,研究亦提醒我們,錯誤的假設足以阻礙我們去看眼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