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九龍城寨進行曲(四)—— 病毒九寨印象

A+A-
電影「2020」(Blade Runner)劇照。

嘗試讓不同人看「九龍城寨」的歷史相片,無關國籍,十個有十個都會說自己彷彿曾經看過。有人會說有科幻電影感、很網絡龐克(Cyber Punk)、或者有後末日世界的氛圍。但當你追問他們從甚麼地方看過、知不知道這是甚麼地方、為甚麼有以上的感覺,絕大多數人都答不出口。

對自己一個從來沒有踏足過、甚至不知道名字的城市有印象和記憶,其實滿不可思議 —— 尤其九寨能夠跨文化跨地域,令遠在另一塊大陸的人都有印象。如果是亞洲人,特別有一定年紀的中港台日人,以九龍城寨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或者免不了從不同渠道看過介紹。但出生在九寨清拆後的一代,甚至與東方歷史無緣的歐美朋友,又怎會對九寨有印像呢?

1982 的科幻電影「2020」(Blade Runner,另譯「銀翼殺手」),被奉為當代科幻電影教典,是網絡龐克電影的奠基石。戲中飛天警車穿梭高聳大廈的一幕,成為不滅的經典。大廈幕牆外的巨型日本藝妓拋媚眼影像,透過電影的成名,成功將東方主義與網絡龐克連結起來。電影的主題 —— 複製人、再造身體、反烏托邦等,在雨中城市獲得另類生命,同時將科技與身份認同的衝突,置於如香港般的密集大廈都市風景裡。

電影中飛機近距離越過都市上空的一刻。 圖片來源:「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
高密度都市景色。 圖片來源:「攻殼機動隊(1995)」劇照。

「攻殻機動隊」1995 年電影版繼續「2020」的敘事方式,相似的節奏下重申了科技與身份認同的衝突的主題。押井守進一步將密集大廈都市濃縮成九龍城寨,其紛亂的招牌與如生物般糾纏的建築,為科技與身體的模糊境界訂下了最佳的可視形式,影響了往後的科幻作品。

此後,九龍城寨的都市風景與反烏托邦、網絡龐克等主題脫不了關係,更甚者還加上魔法超能力等神秘組織。托日本動漫電影的大眾文化,在 90 年開始不遺餘力對九寨的文化塑造,只要把鏡頭擺向九寨式的城市風景,大家都聯想到一定的印象概念 —— 法外地帶的高密度都市、無政府的社會、高科技與超然的共生。

對,九龍城寨自己已經成為一個作品類型。

繼「攻殻機動隊」真人電影後,是「2020」的續篇。如果說中間有甚麼關連性,恐怕是九龍城寨的種子,在日本大眾文化土壤中發芽,終於在廿多年後結果。九寨從香港的歷史城市,成為全球大眾文化中的特殊文化符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