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 Fashion 真的唯快不破?

A+A-

Fast Fashion 盛行了十多年,雖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普羅大眾的消費心態還是會逐漸轉變,如今在一線城市,部分人已開始厭棄這種快餐一樣的快時尚。斷捨離當道,貴精不貴多,過量的時裝供應反而讓人疲勞和麻木,昔日開店時大排長龍的 Fast Fashion 品牌,正面臨時代考驗。「快」時尚所講究的快,不但是貨品更新的速度,亦包含了對未來的洞識,因應趨勢而作出生產線轉型,也同樣需要無比果斷和快捷。

 H&M 來說,慢一點或者更加好。在倫敦著名的購物大道攝政街,今年多了一個名叫 Arket 新名字取代了老牌美式時裝店 Banana Republic 成為攝政街新寵。事實上,這是 H&M 集團的新品牌,不但座落於倫敦旗艦店旁邊,更與同門師兄 COS 相鄰,這正好反映了 H&M 的新部署 —— 他們已察覺 Fast Fashion 的風潮到頂了。Arket 主打簡約北歐風,賣的是中檔次時裝,定價偏貴,但講究高品質,貨品的更新速度不像 H&M 那麼貨如輪轉。近年隨著 Fast Fashion 泛濫而來的反饋,部分消費者對廉價劣質的服飾已顯得不屑,Arket 不再追求季換季,定位慢工細貨,不變應萬變,不時尚就是一種時尚。

今年的財務報告,也反映了 H&M 正面臨著高峰過後的瓶頸。不但過去 9 個月的業績增長放緩,上季盈利也下跌 2 成,當中,最大憂慮來自足足增加了一倍的庫存。Fast Fashion 強調貨品定價低,換得快,以吸引買家一年四季都有消費意慾,但如今 H&M 卻面對貨品堆存於倉庫的尷尬處境。

過去多年,H&M 都非常善用其撒手鐧:與高端品牌聯乘,讓消費者能夠以廉價時裝的價錢,買高級時裝的設計 —— 才怪。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蔗渣價錢並不會有燒鵝味,賣的只是大牌子的掛名商標。當然,歷年還是有些成功案例,例如和 VersaceBalmainAlexander Wang 的合作,都曾經哄動一時,但撒手鐧用得太多,近年就不奏效了。

H&M 今年找來英國年輕設計師 Erdem Moralioglu 的同名品牌 Erdem 來合作,就有點讓人意外,因 Erdem 的知名度畢竟遠不及過去幾年的「神級」合作單位。而那些著名級設計師,如今未必想跟 H&M 合作了,一來其貨品欠質素,反而會做壞名聲。二來是平民消費者的衣著品味本身就很大眾化,對另類穿搭的接受程度甚低,像去年與 Kenzo 合作,就因為圖案太誇張鮮艷而滯銷。平民想穿名牌時裝,但又鄙視太前衛的設計,結果,最受大眾歡迎的產品,始終離不開那些沒有設計元素,只有大大個 Logo 的基本款式。

在上個世紀 Fast Fashion 風行以前,高端時裝名牌相對離地,普遍都不願意自貶身價,推出無品牌特色可言的入門商品。然而,當 H&MUniqlo  Zara 等「快餐式」時裝文化從下而上積極搶佔市場,現在甚至連 Gucci 都願意用 Logo T-Shirt 作為主打單品了。消費者如今想要擁有一件 Kenzo 的產品,去 H&M 還不如去 Kenzo 本店,其入門款式的定價再不是高不可攀,儘管只是 Logo T-Shirt,但足夠滿足平民消費者買名牌時裝的慾望。這也是 Kenzo 與 H&M 的聯乘觸礁原因之一。

高端時裝開始大眾化,而大眾又開始對廉價時裝反感,導致 H&M 煞車,轉拓另一群崇尚簡約高品質的消費者。不過,這剛好是 UNIQLO 所面對的問題之反面。UNIQLO 一直主打款式簡單,價廉物美,當中,配以高技術如 Heattech 的衣物,多年來都是熱賣商品。但隨著其他同價位品牌也推出同類產品,其吸引力已逐步下降。

 H&M 相同的是,UNIQLO 的新目標也是中產階層消費者,近期在日本的旗艦店相繼增設了特殊商品樓層,賣的不再是快餐成衣,用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調整衣服尺寸、顏色、衣領袖口設計等細節。這正意味著 UNIQLO 想從快時尚品牌,走向一個提供高端服務的時裝平台。

反觀另一快時尚巨頭 Zara,今年上半年的銷售增長為 12%,而首季的升幅更是 H&M 的兩倍。Zara 扶搖直上的 Fast Fashion 魔道,則走向惡名昭彰的極致。不需要聯乘,甚至沒轉型的必要,過去多年,Zara 被外界揶揄為向全球所有時裝品牌致敬、非常不道德的抄襲之王。一年過萬件新品從何而來?就是當時裝周上各大品牌展現新設計,不到一個月,已經被 Zara 重新「設計」成平價版本,很多時候更搶先一步將商品上架。

然而,在飽受設計師鄙夷的聲音之中,Zara 還是深受大眾歡迎。而根據「福布斯」富豪榜Zara 母公司 Inditex 的創辦人 Amancio Ortega 甚至一度超越 Bill Gates,成為全球首富。在時裝界賣快餐的人成為第一個時裝界出身的首富,而抄襲設計的品牌成為全球最大時裝品牌,不無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