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作業系統過去一直以甜品和零食作為版本代號,並且按照字母順序來命名。繼棒棒糖(Lollipop)、棉花糖(Marshmallow)和鳥結糖(Nougat)之後,最新的 Android 8.0 版本,則名為 Oreo。這也是 2013 年以 KitKat 命名 Android 4.4 版本之後,Google 再一次與零食品牌合作,直接取其名字為代號。
是次聯乘,讓 Google 和 Oreo 被外國媒體視為一對「Smart cookies」,相得益彰。合作由美國日全蝕之日發放的一條短片開始,久違的 Android 新系統,自面世以來,成功讓兩大品牌發揮協同效應,話題性大增。當中 Oreo 更是大贏家,宣傳效力可能比推出任何新款口味都更強大。
而 Google 之所以挑選 Oreo 為版本代號,除卻「O」字頭的甜食本就不多,還可能滿肚密圈,皆因愛吃 Oreo 跟沉迷智能手機一樣,都容易令人上癮。過去就有神經科學專家 Joseph Schroeder 和 Jamie Honohan 的研究指出,沉迷於 Oreo 這種廉價、高熱量,隨處可見又致肥的零食,其「毒癮」好比可卡因、嗎啡等受管制藥物。
為研究現代人過肥趨勢的問題,Joseph Schroeder 做過一項白老鼠實驗。最初的版本是,讓白老鼠分別進入兩個房間,一個房間為牠注射可卡因,而另一個房間則只是安慰劑。結果白老鼠上了癮,即使不再注射可卡因,牠仍會走向那個房間。同一個實驗,換成 Oreo 版本,先在一個房間裡對老鼠餵食 Oreo,而另一個房間則是無味道的米糕,也得出相同的結果。
再進一步,直接檢測白老鼠腦袋裡面的伏隔核(大腦掌管快樂、成癮的部分),只憑著快感神經和短期記憶,牠仍會不加思索走向 Oreo。而根據實驗顯示,原來餵食 Oreo 比起注射可卡因,會激活更多白老鼠腦部的神經細胞。
其實早在 2010 年,在佛羅里達州也曾有過相似的研究。連續 40 天讓白老鼠不停進食煙肉、香腸、芝士蛋糕和糖霜,其後,研究員發現,這批白老鼠即使被電擊都會繼續食不停口,而普通的白老鼠會馬上放棄。Schroeder 表示:「這意味著高熱量、高糖份的食物,同樣會刺激大腦,與濫用藥物的性質近似。」從而得出的推論是,垃圾食物其實就像毒品,會讓人食上癮。
經過大量調味劑加工的垃圾食物,代表了現代人的進食喜好,它的出現,也跟毒品的發展過程頗為相似,都是因為人類愈吃愈「精」。在 4,000 年前,人們只是嚼食古柯葉以獲得麻醉和亢奮效果,但當 19 世紀中期能提煉出可卡因之後,由於更容易上癮,美國人很快便習慣在日常生活的食物中添加可卡因,例如最早期的可口可樂。生物醫學造影專家 Dr. Gene-Jack Wang 提到:「現在我們的食物也愈來愈像可卡因了。我們上一代會吃穀物,但我們吃白麵包,正如印第安人吃粟米,我們現在以粟米糖漿來調味。」事實上,礙於社會壓力,在 20 世紀初,可口可樂的成分中已經排除可卡因,但為了留住消費者,反而添加了更多的糖和咖啡因。而可口可樂的宿敵百事可樂,也基於競爭的原因,把飲料調配得更甜。
Honohan 更認為,在垃圾食物與可卡因、嗎啡這些毒品之間,前者可能更加危險。「因為我們都知道吸毒會危害健康,但高熱量、高糖份的零食,大家都可以隨便買到,隨意進食。」
當然,研究不致於一口咬定狂食 Oreo 等於吸毒。但 Honohan 意外發現,白老鼠和人類對於進食 Oreo 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同樣喜歡先吃中間那一層白色糖霜。消息一出,往後幾年為 Oreo 帶來不少負面影響。你會發現,近年貨架上的原味 Oreo 旁邊,總是有千奇百趣的新口味,目的可能就是要換走中間那塊餡料,洗刷毒品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