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用來形容當下的 Adidas 就最適合不過了。三年前,Adidas 淪為德國股市表現最差的公司,在北美市場的成績更為慘淡,銷售額在 Under Armour 迎頭追趕下大幅滑落。三年之後的今日,Adidas 逆市上揚,創造出銷售神話,終於超越宿敵 Nike 旗下的 Jordan Brand,成為全美第二大球鞋製造商。市場調查公司 NPD 的分析員 Matt Powell 更形容:「沒想到有生之年會看到這個情況。」
原來,球壇有勵志故事,球鞋也有。
美國饒舌歌手兼潮流教主 Kanye West 的豪言 ‘Yeezy jumped over the Jumpman‘,今日一語成讖。Adidas 與 Kanye West 合作的簽名鞋款 Yeezy Boost,被視為 Adidas 近年崛起的最大關鍵。但 Adidas 的逆市奇談,仍像 Jordan 之於 Nike 一樣,全來自 Kanye West 的個人魅力嗎?
可能只答對一半。要說 Yeezy 系列負責帶起 Adidas 業績並不合理。雖則是定價 200 美元以上的高價產品,但超限量發售,加上 Kanye West 不菲的代言費,實際進賬微乎其微。而發生在炒鞋網站上的角力,對整體戰局的影響也近乎是零。其實,依靠明星個人魅力推銷大眾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Jordan 神話告退,而 Under Armor 推出的 Stephen Curry 簽名鞋款也後勁不繼。再者,Kanye West 本身就跟 Nike 合作過,當年的 Air Yeezy 也同樣炒上天價,卻不見得成為業績火車頭。
Kanye West 轉投 Adidas 後繼續推出備受追捧的 Yeezy Boost,成為潮人必爭的新貴,但 Adidas 聰明在利用了 Yeezy Boost 的名氣和話題性,同時推出了姊妹作一樣的平民化產品。潮人當然不會把隨街可見的普通鞋款放在眼內,但 Adidas 明白,走在潮流尖端的 Sneakerhead 就算願意在貴價限定鞋款上大灑金錢,消費力亦遠不如重視「性價比」的普羅大眾。直接效益不大,但 Kanye West 那昂貴、限量而明星化的簽名商品,最重大的貢獻是對 Adidas 下線產品造成鋪地蓋地的 Halo effect(光環效應)。結果,與 Yeezy Boost 用上相同鞋墊物料,外型和配色也極為相似的 Tubular Shadow,雖只稱得上是 Yeezy Boost 的「低配版本」,但銷情勢不可當,甚至超越價位稍高的 Ultra Boost,與經典鞋款 Superstar 並列 Adidas 8 月份在美國的最暢銷鞋款。對一般用家來說,形象相近,配以先進技術,就已經足夠提起消費意慾,利潤亦更豐厚,靠潮人炒賣,還不如靠鄉民實際支持。
事實上,Adidas 對 Yeezy Boost 和 Boost 鞋墊物料的行銷策略,正好就是 80、90 年代 Nike 投放在 Air Jordan、Air Max 和 Air 鞋墊物料上的做法,當年並不是人人能買到擁有明星光環的 Air Jordan 或價位高一大截的 Air Max,然而一對配上 Air 鞋墊的普通球鞋,就已讓普通用家沾上 Jumpman 的光。
當然,超越了 Jordan 只是 Adidas 的階段性勝利,氣勢再凌厲也好,目前 Nike 在美國的市佔率仍高達 36%,緊隨其後的 Adidas 為 13%,Jordan 則為 8%。這意味著 Nike 的總市佔率超過 4 成,始終是一道高牆。2000 年時期,兩大品牌的銷售額其實在伯仲之間,因為併購、銷售和市場拓展策略出錯而嚴重落後十多年的 Adidas,如今重回跑道,要追上來需時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