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選擇黨躋身議會,能為德國和歐洲吹起甚麼風?

A+A-
德國另類選擇黨(AfD)領袖 Alice Weidel(右一)。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德國大選結果出爐,觀眾最關心的不是誰人能當選總理,而是極右政黨「另類選擇黨」(AfD)以 12.6% 得票率躋身國會,為戰後首個能進入國會的極右政黨。許多觀察者因此憂心忡忡,尤其是當 AfD 掌握了聯邦議會的資源和影響力,極端民粹會否因此抬頭。到底 AfD 在今次選舉的成果,對德國和歐洲有何啟示?於民粹主義研究極具分量,美國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政治學的副教授 Cas Mudde 日前在衛報的分析,值得參詳。

從民調數據看,AfD 除了改變了主流政黨選民,更動員了以前的非選民。AfD 從新投票的選民中得到約 120 萬選票,比從基民盟(CDU)/基社盟(CSU)得到的 100 萬票或社民黨(SPD)的 50 萬票要多。

許多選票是基於反默克爾而投,反映了其具爭議的移民「歡迎政策」(Willkommenspolitik)之「不受歡迎」。德國國營電視台的民意調查顯示,89% 的 AfD 選民認為默克爾的移民政策忽視了人民的憂慮(德國人而言);85% 希望收緊入境和移民管制;而 82% 的人認為默克爾當了 12 年總理已經很夠了。可見 AfD 在選舉中跑出,主要獲利於移民政策。

AfD 躋身議會,柏林有示威者遊行抗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可是,即使 AfD 成為聯邦議會中的第三大黨,是否代表它能成為德國政治中的第三大勢力?Cas Mudde 認為這值得商榷。

首先,AfD 與選民的關係薄弱,支持來自選民對他黨的反對,而非 AfD 自身。民調顯示,60% 投給 AfD 的選民是出於「反對所有其他政黨」,只有 34% 是 AfD 的忠實支持者,與其他政黨的忠實支持率大相徑庭。70% 的選民表示,「如果能投給 CSU 也不錯」—— CSU 是比基民盟更保守和右傾的政黨,但只在南部州份參選;還有 86% 的選民認為 CSU 與極右立場的分野似乎不怎麼明顯。因此,AfD 之所以成為選民選擇,正如其名 —— 選民似乎別無選擇。

再者,Mudde 認為,選舉突破不代表日後能持續。多數新政黨,尤其是激進民粹政黨,都難以在國會中組成強大的陣營。特別是德國的極右政黨。90 年代的「共和黨」(Die Republikaner)及「德國人民聯盟」(German People’s Union )在州議會的表現便是前車之鑒。於多個州議會中,AfD 亦曾在「溫和派」與「極端派」之間爭扎,而他們有 90 個成員的聯邦議院大會上,從少數資產階級保守派到大多數的民粹主義右翼主義者都有,更難協調意識形態分野。

多年來,歐洲多個右翼政黨轉型為民粹激進右翼政黨,例如 AfD、芬蘭的「正統芬蘭人黨」(Finns Party)、英國的「英國獨立黨」(UKIP)。黨內部鬥爭持續,溫和派分裂出來自成一系,而主要力量則傾向繼續支持激進黨派。AfD 在躋身議會後便立即內訌,聯席黨魁之一 Frauke Petry 宣佈,將不會加入該黨的國會黨團,希望擔任獨立議員;AfD 另一高層 Alice Weidel 隨即要求她退黨。黨內的分歧之一在於,Frauke Petry 希望 AfD 於下次選舉能有望執政,但其他黨友卻意欲只當反對派。

隨著民粹主義激進黨派在更多歐洲國家獲得選票和席位,光譜右傾,主流右翼與左派政黨正緩緩失去支持。政黨政治變得愈來愈分散,往往只有一兩個中型政黨稍佔優勢,而非大黨主導。結構愈分散,民粹激進右派影響力便愈大 —— 即使他們只有 10% 或 15% 的選票。於德國政局與民生而言,另類選擇黨崛起的啟示很清楚,正如經濟學人評論所言:「所有以往未解決的問題,都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