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啤酒節又來了,身穿巴伐利亞低胸宮廷裝的美女送上一份份豬手、香腸、酸菜和啤酒,一年一次吃德國菜,之後,你還會想吃嗎?
上個月我在德國逗留了兩星期,先在郊區小鎮參觀 Miele 的工廠,之後留在柏林採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興高采烈地請導遊帶我們吃德國菜,經過不斷重複地吃完香腸、再吃酸菜豬手、Pretzel 和黑麥麵包外加每天喝啤酒後,不到一星期,我已經想不到有甚麼好東西可以吃了。這令我不期然問自己,到底是我的亞洲胃太強,還是德國菜太悶呢?法國和意大利菜有傳統的文化優勢,德國呢?新派的德國菜又如何?西班牙有 elBulli,北歐有 Noma,德國菜在當代國際餐飲的舞台上又扮演著甚麼角色呢?我嘗試在柏林尋找答案。
一如其他的大都會,柏林的餐廳十分國際化,一天三餐,可以是泰國菜,可以是土耳其 Döner 肉卷,也可以是法國 Fine Dining,所以要在這裡尋找德國菜的根,實在不容易。
柏林其中一道最著名,或者應該說唯一最著名的地方小吃,是咖喱香腸(Currywurst),基本上是在豬肉香腸上淋上番茄汁、咖喱粉。有人說這是一位名為 Herta Heuwer 的女士「發明」的,她經營的小食檔時有英國人來幫襯,他們帶來咖喱粉、喼汁,她再加入茄汁,混合成醬,從此風行。現時,德國人每年大約吃掉 8 億 5 千萬條咖喱香腸,其中單是柏林,消費就已達 7000 萬條。咖喱香腸香口惹味,吃一兩次還好,但工業化的香腸,配上工業化的茄汁,再三地吃實在難受。柏林的街頭小吃種類亦不多,除了咖喱香腸,就是土耳其肉卷。我們轉向德國菜餐廳,大多是啤酒屋,重複吃過豬手後,又去了高級的德國餐廳,但餐廳的負責人說,其實我們賣的是奧地利菜,結果吃過了 Schnitzel 炸小牛仔肉和肉丸子後,便打了個呵欠離場。
覺得悶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德國身處歐洲大陸中心,物產種類有限,以肉、薯仔、小麥為主,因此傳統菜式以肉居多,變化不大;二是這種高熱量的農民食物,早已不合現代人口味,多吃會膩;三是德國人太維護傳統,你試試在 Google 搜尋一下「德國菜」,那些圖片,彷彿都是用菲林相機拍出來的 —— 反正用數碼相機拍也沒有差,那賣相,百年來也沒有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