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星期七天將被刪去一天,相信不用統計,全人類都想星期一從此消失。挪威鬼才導演 Tommy Wirkola 或者同樣是「星期一症候群」患者,所以新作「獵殺星期一」(What Happened to Monday?)才會拍得如此精彩。
今年不約而同有幾部一人分飾多角的電影上映,年初有 James McAvoy 主演的「分裂」(Split),像經典小說「24 個比利」的主角般擁有 24 個人格。近期則有 Cate Blanchett 一人分飾 13 角的「宣言 13」(Manifesto)。其實同期還有這部略帶 Cult 味的科幻電影「獵殺星期一」,由瑞典女星 Noomi Rapace 主演,在片中一人分飾七胞胎姊妹。故事背景設於 2073 年的地球,在這未來時空之中,由於人口過剩,人類面臨滅亡危機,亦迫使政府嚴格推行節育條例,限制每個家庭只能擁有一個孩子。無獨有偶的是,女主角是七胞胎姊妹,她們分別名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在祖父的教導下,她們從小隱瞞身世,「星期一」的女兒就只會在星期一外出,「星期二」也只會在星期二外出,七姊妹一天接一天輪流扮演女主角 Karen Settman,如是者過了 30 年,外人仍未察覺她們的秘密。突然有一天,「星期一」沒有回家,從此下落不明。故事便由此正式展開。
電影圍繞著一個人類對於未來的重大憂慮:因人口過剩繼而導致滅亡的危機。「獵殺星期一」所呈現的未來世界,很大程度來自 18 世紀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的推論。馬爾薩斯在 1798 年發表的「人口論」(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預警未來將出現所謂的「馬爾薩斯災難」(Malthusian catastrophe)。按其說法,由於糧食的供應和累積速度是直線增長,但人口則是以幾何倍數的形式遞增,長此下去,若不加以限制,並且沒有大型天災、戰爭或瘟疫等事故發生,地球上每個人的糧食分配就會逐個世代減少,終有一天出現人口過剩現象,世界變得像「獵殺星期一」般糧食供求失衡,而弱者便因此餓死。
馬爾薩斯提倡控制人口增長以解決危機,其末日預言對往後的經濟學和人類學都產生重大影響。20 世紀中,不少國際組織開始鼓勵節育和制訂世界人口政策。不曉得導演 Tommy Wirkola 是否有意,其中一個如同「獵殺星期一」的故事設定般,在過去近 30 年嚴格實行「一孩政策」的國家,只此一家 —— 就是中國。有些人或以為中國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是來自共產黨的鐵腕管治,其實不完全正確,否則也不需要等到 80 年代才落實執行。相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戰後新世代生育率高企,中國政府又大力推行超英趕美的大躍進運動,普遍都認為「人多好辦事」,人口控制反會與國策唱反調。當時對人口增長速度感到憂慮的國內學者不多,曾任北大校長的經濟學者馬寅初是代表人物。馬寅初在 1957 年的人大會議上大膽提出「新人口論」,與馬爾薩斯的觀點一致,他認為中國人口的驚人增長,對經濟發展有害無利,需要盡早控制人口。
然而,這源自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主要是針對勞動階層,因為在理論中,只要有效減少貧窮人口的增長,國家經濟就自然能健康成長。這明顯並不適用於以無產階級為基石的中國。不難想像,當年馬寅初的想法被斥為向資本主義靠攏,而計劃生育的實行,也一直無甚突破。直到 80 年代,中國總人口突破十億,才有了明確的節育政策。
中國錯過了計劃生育的先機,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為加快經濟發展,才下定決心遏制人口增長。以強硬手段執行的「一孩政策」,確實大幅降低了中國的生育率,但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則在 30 年後的今日逐漸浮現。除了從重男輕女的社會觀念延伸而來的性別失衡,又因為上一代過度寵溺獨生子女,令他們缺乏生活和溝通能力,難以進入社會工作。至於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減少等問題,亦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阻力。
事實上,亦有不少學者抱持相反觀點,認為人口過剩的問題是不會發生的,當初的恐慌撇除了太多不穩定因素,同時也忽略了隨著科技發展,人類製造糧食的速度也會提高這個可能。據統計,2016 年的全球人口為 74 億,較上世紀增加了 4 倍。雖早有人預測,全球人口在 2100 年更會達到 120 億,但到時候或會出現一個飽和點。電影情節中的世界末日未必會發生,因為人口增長分為不同階段。在 18 世紀的歐洲社會,高生育率的同時由於欠缺醫療技術,也伴隨著高死亡率,平均每個家庭生育 4 至 6 個小孩,最終只有 2 個能夠長大,以至總人口增長不高。其後經過工業革命,科技日益發達,人們更容易得到充足食物,而整體醫療水平亦有所改善,死亡率大跌,便導致人口爆炸性增加。最初對人口過剩的恐懼來自糧食不夠,但到了這階段,反而出現糧食以外的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高生育率,即是香港今時今日所面對的社會現象。結果,就是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長放緩。到了最後,全球的總人口很有可能就會維持在某個特定水平。因此亦有一個說法,指地球不會出現第 120 億個人類。
當然,大前題仍是沒有大型天災、戰爭或瘟疫等事故發生。事實上,在眾多世界末日的危機中,人口過剩只佔其一,「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早前整理過 50 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看法,當中認為人口過剩和環境破壞是人類滅亡元凶的人,佔 34%。
而有 23% 的受訪學者則相信,人類的最大威脅,始終是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