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政治中立,其實從何而來?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北韓持續挑釁,試完導彈再來核試,美國怒髮衝冠,直言金氏此舉等同「求戰」。外界「隔岸觀火」,看美朝有何行動,瑞士則主動請纓,表示願意充當中間人,協助調停化解危機。雖說這種中立國角色,瑞士演來駕輕就熟,但其實在數世紀以前,當地曾是個僱傭兵國家。

瑞士在國際社會總以「老好人」自居,把維和當作外交基石。但遊客對其中立原則,不是從未聽說,就是一知半解。歷史學家兼導遊 Lydia Muralt 形容:「我遇上的多是這兩種旅客,一種因為瑞士保持中立、幾乎沒受戰爭破壞而驚訝,另一種是難以理解瑞士的中立取態,以為我們對這世界漠不關心或毫無意見。」其實,瑞士政府的官方網站寫有中立政策的定義,當中列明多條規則:國家必須避免參戰、不容許交戰國使用其領土、不得向交戰國提供僱傭兵。而最後一條正正回應了瑞士的歷史。

中世紀時期的瑞士人異常善戰,並將此發展成一項生意。巴素爾大學政治科學教授兼瑞士和平基金會研究所主任 Laurent Goetschel 解釋:「舊聯邦是個極為貧窮的國家,它不適合大規模耕作,亦無法取得殖民資源或海上通道,所以擔任僱傭兵便是一項收入來源。」多年來他們憑著戰績賺了不少,可惜到了 1515 年的馬里尼亞諾戰役(Battle of Marignano),瑞士人的矛槍不敵法國及威尼斯的炮兵和裝甲騎兵,中斷其長勝之路。

英國肯特大學歐洲研究名譽教授 Clive Church 出版過多本關於瑞士歷史及政治的著作,他指出當年的敗仗對該國影響深遠。「瑞士人明白他們縱然優秀,戟卻難抵火炮,從此退出歐洲的重大政治事務。」取而代之的是,瑞士幾乎將所有僱傭兵只租予法國,得以保障收入來源,亦解決兩國偶然陷入敵對陣營的不便。Church 強調:「對立的事並非一直發生,但在發生之際,情況令人非常擔憂,因而鼓勵了瑞士的中立。」

當時,瑞士已經打過太多場仗,又支持過太多方面,難以歸隊永保平安。再者,因瑞士守衛著阿爾卑斯山的戰略位置,不少大國都想將其收入陣營。因此,曾受僱為法國王室擔任保鏢的瑞士,在 1814 至 1815 年舉行的維也納會議上,為整片歐洲大陸提出雙贏方案 —— 讓我們保持中立。這次決定相當關鍵,正如 Goetschel 所說:「唯有其他大國認同,中立才得以成立。」從此以後,瑞士成為我們如今認識的非黨派國家。

瑞士因其政治中立的原則,免受多場大戰摧殘,歷史建築得以保留。首都伯恩的舊城區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到處都是老拱廊、砂岩建築和噴泉,還有那座建於 1530 年、據說曾啓發過愛因斯坦的鐘樓;古城庫爾(Chur)亦完好地留下羅馬廢墟;小城貝林佐納(Bellinzona)更有 3 座中世紀城堡。Church 直言:「你去到瑞士任何一處,都能看到它在有機地發展,因為該國從未遭受入侵。你能在視覺上享受到這份中立性,所有的過去都被保留下來。」

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的中立性曾被質疑,特別是二戰時期,從納粹德國購入猶太人的黃金,並拒絕收容猶太難民。Goestchel 強調:「對於瑞士是否真正中立 —— 尤其是二戰的舉動,引起爭議甚多,但該國並未加入戰鬥。」他認為:「從瑞士的角度來看,只要國家沒有參戰,中立便成立。」外界亦常疑問,瑞士作為中立國,何以需要軍隊?「瑞士的中立從來都是武裝的。」Church 解釋:「某日可能有誰想要入侵,所以你需要一支軍隊,讓你可保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