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底特律的「六七暴動」

A+A-
時任州長羅姆尼在事件期間,要求總統派遣陸軍入城。 圖片來源:@brianvnt90/shorpy

1967 年,香港發生左派「六七暴動」,多人死傷,近 2,000 人被捕。原來,同年,美國底特律也有一場嚴重程度相當的「六七暴動」,死傷者為美國暴動中最多的其中一次,有逾 7,000 人被捕。適逢「底特律騷亂」(1967 Detroit riot)50 周年,美國公共領域重提當年亂事,更有劇情片「底特律」(Detroit)以事件為主軸,以影像訴說底特律過去的種族對立,激起有關騷亂成因及其意義的討論。

電影「底特律」並非平鋪直敘的紀錄片,而聚焦於當年 7 月尾騷亂期間發生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Algeris Motel Incident)的劇情片。電影中,幾位黑人男子與兩個白人女子在底特律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中被警員截查,警員呼令他們舉起雙手在走廊接受問話。問話期間,警方過度使用暴力,結果 3 位年輕黑人死亡。雖然電影 8 月 4 日才在美國正式上映,但較早前在荷里活已辦過首映,首映完結後,歷史學家 Michael Eric Dyson 請導演 Kathryn Bigelow 出來時這樣形容她:「一個白人女人清理白人所作的爛攤子」,說畢即掌聲四起。

為甚麼導演 Kathryn Bigelow 會被如此形容?這是因為「底特律騷亂」本來就是具種族對立意味的亂事。騷亂始於 1967 年 7 月 23 日,當日警察搗破一間無牌經營的賭博酒吧,該酒吧位於底特律的黑人區第 12 街。圍觀警察執法的群眾之中,有位名為史葛的少年突然拋樽到警察身上,警民衝突極速升溫,掀起長達 5 日的騷動。一開始曾有社區領袖嘗試調停,惟亂事並未息止。騷亂期間,2,500 多間建築受燒毀破壞,直到軍警到場,市面才恢復和平。

當然,這件事只不過是觸發點,「底特律騷亂」之所以是美國史上數一數二的亂事,乃因其起因的複雜性。事件過後,當地報章「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及社區組織請 437 個居住於騷亂地帶的居民做訪談,詢問他們對於騷亂成因的看法。縱使該處居民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一群,但大多數人沒有責怪破壞者,他們認為警察暴行才是亂局的主因,其他因素為過度擁擠的生活狀態、差劣的居住環境、失業及貧困。

在「底特律騷亂」中被捕的示威者。 圖片來源:@Wystan/Flickr

確實,儘管底特律當時 40% 人口為黑人,而警察裡面白人佔 95%,近乎百分之百。根據歷史學家 Sidney Fine 的著作 Violence in the Model City,一份在騷亂前做的研究顯示,45% 在底特律黑人區工作的警察「極之討厭黑人」(“extremely anti-Negro”),飽受白人警察歧視的黑人一旦離開黑人區,容易被警察無理搜身,甚至拳打腳踢。

有論者以為「底特律騷亂」是底特律成為今日罪惡貧窮之城的開端,然而,「經濟學人」指出,底特律之墮落早由 1950 年代開始。當汽車生產商及零件供應商撤離底特律到其他勞工更廉價的地方、自動化取代低技術工人,底特律的經濟就註定下滑。根據出身於底特律的史學家 Thomas Sugrue 對故鄉的研究,在 1953 年 1960 年間,城東喪失 10 間廠及 7 萬多個職位,導致昔日繁華之都光芒盡散,底特律亦逐漸變成當下社區條件各方面較困窘的模樣。

「底特律騷亂」後城市中不退反進的,就是警民關係。現在,底特律有 80% 居民是黑人,而黑人警察亦佔該區警察的 58%。從這個角度看,就會明白為何有人覺得要正名這場發生在 1967 年的亂事為「反抗」(rebellion),而非「騷亂」或「暴動」(英語均作 riots)。底特律歷史博物館的策展人 Joel Stone 指出,以「騷亂」形容事件將所有錯誤推到涉事者身上,他認為當時人民所作的只是「抵擋」(pushback),「反抗」警察管治。

1967 年發生於底特律的亂事究竟是「六七暴動」、「騷亂」還是「反抗」,是政治立場之議,爭論無法休止。但有一點無可置疑:無論如何定性那場亂事,都要承認亂事有其社會意義,反映民生民怨問題。一個真正繁榮安定的地方,又怎會突然引起動蕩?回看「底特律騷亂」,對於理解香港 50 年前的「暴動」,或者近年種種警民衝突,或多或少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