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最近跟隨公司到多哈參與當地的鐵路項目,實在受不了那裡的天氣,於是約了好友在法國逛上幾天才回港。說起法國,大家想起巴黎是自然不過的事。可能一直在大城市生活的關係,巴黎於我,除了羅浮宮的藏品、藝術館和美食以外,其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我總覺得她的宮殿是過分的張揚,她的市民是城市人,但大部分的旅人才是我熟悉的人。所以在法國遊走時,特別偏愛小鎮,保留著傳統,有著自己的個性和步伐,這份隨意,在熙熙攘攘的大城市中是找不到的。
從巴黎出發,乘火車在波爾多轉車,約 3 個多小時後,便到達了這個以鵝肝聞名的小鎮 —— 莎拉小鎮(Sarlat)。歐洲的夏天日照很長,雖然到達時已經是晚上 9 時,然而日光仍像是香港的黃昏。
從車站走向訂好的飯店,拖著行李在小石路上不好走,花費了不少時間,整頓好再去尋找未關門的餐廳,已是晚上 10 時。最後幸運地找到一間薄餅小店,店內只有寥寥數個座位。小鎮的人不會說英文,便用 Google 翻譯點餐及溝通。我們點了一支酒,然後邀請店內的其他客人一起喝,雖然大家言語不通,但有言音樂跟 Alcohol,實在是比起英文更國際的國際語言。只是萬萬想不到,這晚在大約 50 呎小店認識的人,卻成就了我的莎拉之旅。
在莎拉只留兩天,遇上不常開的市集,當然不能錯過。這種夾雜在寧靜之中的間或繁華,再歸於寧靜,也許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平衡感。當地市集跟其他地方市集的貨物大致相同,唯一特別的,便是販賣著各式各樣的鵝肝和鵝肝醬。下圖是莎拉市集中的三隻鵝,是莎拉的地標,幾乎每個到此地的人都會跟它們合照留念。一邊在市集閒逛,拿著啤酒和吃著夾鵝肝醬的法包,一邊細看這座 17 世紀的古城,漫步其中的橫街小巷,欣賞從文藝復興時代留下來以黃砂岩為主的建築,實有種穿越在時光裡,不知今夕是何年的錯覺。
莎拉小鎮雖說是「小鎮」,其實一點也不「小」。但這世界卻真的很「細」。當我們逛完市集,打算憑著一張明信片去找一個遺址,走了兩個多小時也找不到,只好放棄,隨便選了一間餐店吃晚飯,店主可以以英文交流。我們交談了一會兒,正準備吃飯時,突然見到前一晚在小店認識的人走進來,非常艱難地溝通了一會,他轉身回車裡拿出一張宣傳單張。原來,他想邀請我們去派對,餐店店主就是他的侄兒,他是來這兒接他的。
車子駛了約半小時,來到一個廣闊的草地,草地上停泊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小型飛機,派對便是在這兒舉行。觥籌交錯,笑聲、樂聲與歌聲交織成仲夏日午後一首悠然輕快的小調,再回想起仍令我回心微笑。
第二天,他更邀請我們去觀看一個當地的鐵人比賽,亦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划艇。在划艇的河上,令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莎拉的美、舒適及自在。在到達的前一天,從沒有想像過會遇到甚麼人或事,更沒有想像過,在小店認識的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會令我的行程充滿了愉快的未知數。
儘管一切皆在計劃之外,大抵,這便是旅行的樂趣所在。回港,一切趣味就凝固在腦海裡。